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唐代诗人视野下的汉代宫廷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17-03-29 07:04

  本文关键词:唐代诗人视野下的汉代宫廷女性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唐代将诗词纳入科举范围,加之读书人广泛熟读历史书籍,因而在诗词创作中格外观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唐代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考试内容的定性,成就了一个诗歌的盛世。诗人们将视野投向那些在历史上有着深厚印迹及重要影响的政治人物。同时也喜好女性题材,尤其是汉代的宫廷女性,这是由宫廷女性的特殊性所决定。自古而来,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的皇帝们,是特权既得者的少数群体。不管是平民女子还是贵族女性,一旦进入皇宫,无一例外地都成为皇帝的私有财产。凡事必投君王之所好,否则便容易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透过唐代诗人们对汉代宫廷女性的观照,我们窥见了一个个不公的女性个体命运。她们的命运就是,有花一般容颜时易得君王怜爱,比自己更年轻貌美的新人进来时转眼又成掉泪的旧人。君王的宠爱是没有善终的,失宠的女性们只能在后庭幽咽,孤枕独眠直至老死时。总体来说,唐诗中所观照的汉代女性从物质上来说比较优渥,社会地位相对平民女性也较高,诗人主要观照女性的精神困境和情感桎梏。无论是得宠的女子,还是失宠的女性都是传统伦理道德和诗教下的产物。尽管生活不遂人意,感情得不到眷顾与回报,然而却要哀而不怨、悲而不怒,处处尽显传统诗教的规范。女性形象不再仅仅作为诉说男女感情的媒介,而逐渐成为男性作者表达自身理想的工具。女性的审美权利和意识逐渐被尘封和禁锢,取而代之的是创作者的人生愿景。女性形象遂逐渐作为表达工具而产生。男性也更关心自我理想是否得以畅述,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上逐渐成为符号象征。自汉代史传文学记载以来,王昭君的形象从汉代至唐代历经五个蓝本的衍变。至唐代已是非常立体与丰富,人们通过多样的艺术形式塑造昭君的形象和传播她的事迹。从汉至唐,诸多文人都将王昭君作为一个符号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也使王昭君的形象衍生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内涵。从文学的角度看,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慰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善意的。虽然在具体评价历史及历史人物一存在一定的针砭,但诗人们仍然藏着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及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期待。唐代诗人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又超越了所处时代,具有了人性高度上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唐代诗人 汉代宫廷女性 形象 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5
  • (一) 选题缘由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三) 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12-14
  • 1. 对唐诗历史观念的研究12-13
  • 2. 以唐诗中塑造的历史人物为线索的探讨13
  • 3. 汉代女性研究13-14
  • (四)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4-15
  • 一、汉唐作品中的汉代宫廷女性形象15-21
  • (一) 两汉时期的汉代宫廷女性形象15-17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代宫廷女性形象17-19
  • (三) 唐朝时期的汉代宫廷女性形象19-21
  • 二、唐诗中关于汉代女性形象的建构21-31
  • (一) 唐诗中汉代女性形象与天象21-23
  • 1. 月21-22
  • 2. 夕阳22-23
  • (二) 唐诗中汉代女性形象与物象23-25
  • 1. 泪23-24
  • 2. 水24-25
  • (三) 唐诗中汉代女性形象与时间25-27
  • 1. 秋25-26
  • 2. 夜26-27
  • (四) 唐诗中汉代女性形象与器物27-29
  • 1. 镜27
  • 2. 琴27-28
  • 3. 扇28-29
  • (五) 唐诗中汉代女性形象与植物29-31
  • 1. 花29-30
  • 2. 梧桐30-31
  • 三、王昭君的网状图像——汉代宫廷女性个案研究31-38
  • (一) 昭君出塞故事的流变31-33
  • (二) 意象——琵琶怨与丹青误33-34
  • (三) 王昭君命运的悲剧因素34-38
  • 四、形象建构的意义:诗人追忆中的复调乐园38-49
  • (一) 他者——汉代宫廷女性乐园的变调39-45
  • 1. 无复旧时春——陈皇后的恩宠难续39-41
  • 2. 花落总无情——李夫人的红颜薄命41-42
  • 3. 梦断长信宫——班婕妤的幽怨哀愁42-43
  • 4. 开到荼蘼——戚夫人的恩情中绝43-44
  • 5. 魂断托孤——钩弋夫人的花颜辞树44-45
  • (二) 自我——诗人追寻乐园的不遇45-49
  • 1. 盛唐诗人的落拓不羁45-46
  • 2. 中唐诗人的流落不遇46-47
  • 3. 晚唐诗人的琴剑飘零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1
  • 致谢51-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莲;周群英;;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崔匀菲;;社会学及心理学视角下的女性中性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9期

3 周群英;周文莲;;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4 刘勇;;被父权理念建构的中国女性婚姻地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2期

5 周安平;;社会性别与法学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5期

6 周云;;都市职业女性政治参与行为分析——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7 梁丽霞;;“照顾责任女性化”及其理论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2期

8 郑军;;社会性别平等——西部民生工程建设与法治保障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J];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2011年05期

9 庞惠;;推进女性就业平等权的法律问题探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1期

10 何吉莉;叶太东;;揭开法律的“面纱”——试述社会性别与法律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9年3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周敏;中国参政、就业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雪梅;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年

6 王晓焰;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林小芳;当代台湾女性参政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莫爱新;民法中的性权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潘丽霞;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唐代诗人视野下的汉代宫廷女性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73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f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