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20:08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虚构”写作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影响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文学格局,被称作“第四类”写作。上世纪80年代被译介入中国后并没有成为主流文学。2010年,《人民文学》启动“非虚构写作计划”,并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文章,昭示着“非虚构”完成了一次新的蜕变。“非虚构”提倡“田野调查”、“接地气”、“还原事实真相”的创作手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的反响。有赞美就有诋毁,“非虚构”遭受着的诟病和质疑,具体表现在“文体之惑”以及“虚构之惑”。本文共有4部分组成。第一章:厘清新世纪前后“非虚构”的发展脉络,将其与报告文学进行对比,突出其特色,并对其进行定义。第二章:结合《人民文学》杂志刊登的作品,对其进行文本细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非虚构文学”的时代特质。第三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伦理,并分析其发展的局限性,即“非虚构”与“虚构”的悖论。第四章:对这一文学思潮进行反思,并给出建议。
【关键词】:《人民文学》 非虚构 写作伦理 文学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0
- 1 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的引入与蜕变10-15
- 1.1 新世纪前、后理论界的主观努力10-13
- 1.1.1 新世纪前“非虚构文学”的引入与报告文学10-11
- 1.1.2 新世纪后非虚构文学的转变11-13
- 1.2 非虚构文学的时代蜕变13-15
- 2 非虚构文学的时代特质15-25
- 2.1 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潮流梳理15-20
- 2.2 非虚构文学的时代内核20-25
- 2.2.1 第一人称叙事的勇气20-21
- 2.2.2 真实、真诚、真挚的时代坐标21-25
- 3 “非虚构文学”的锋芒及其局限25-33
- 3.1 “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伦理25-28
- 3.1.1 底层伦理25-27
- 3.1.2 自然伦理27
- 3.1.3 边疆伦理27-28
- 3.2 非虚构与虚构的悖论28-33
- 3.2.1 非虚构的“非虚构性”28-31
- 3.2.2 非虚构发展的现实土壤31-33
- 4 当代非虚构文学的反思33-37
- 4.1 奇观化的过度展示33-34
- 4.2 “消费底层”的隐患34-35
- 4.3 避免类型化、泛化35-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2
- 附录42-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卢永和;;“非虚构”与文学观的转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张莉;;阿来: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读阿来短篇小说《血脉》[J];名作欣赏;2013年28期
3 张弘;;零票:聚焦报告文学与非虚构[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12期
4 常品;;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关于非虚构性文学的真实性与文学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11期
5 龚举善;;“非虚构”叙事的文学伦理及限度[J];文艺研究;201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柏彤;《人民文学》与新世纪“非虚构”写作现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75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