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从“偶像”写手到青年作家—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5:12

  本文关键词:从“偶像”写手到青年作家—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悦然是“80后”作家里较为突出的一个,她的创作一直备受评论界的关注,也获得了大部分读者和评论者的认同。不可否认商业运作是张悦然一夜成名的重要因素,但与同期的其他“80后”作家不同的是,张悦然自成名伊始就立志做一名“青年作家”,希望接受“纯文学”的检验,这种自我设定和期许深深地影响了她后来的创作。当同时期的郭敬明成为华丽时尚的文化商人,韩寒继赛车手之后走上电影导演之路,80后作家的三位典型代表只剩张悦然放弃追逐名与利,坚守在文学阵地上孜孜不倦地耕耘。出道至今,张悦然的创作经历了由商业语境下的“偶像派”写手向青年作家的转型,2006年张悦然凭借长篇小说《誓鸟》摆脱了被过度商业化包装的“80后”作家群,2008年后的小说视角转向关注社会现实,关注80后一代人的生存现状。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结合大量对其作品的研究评论文献资料,对张悦然目前已发表、出版的小说进行深读。时间上以2008年为界限,从主题、叙事和语言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张悦然的小说,全面、系统地阐释张悦然小说创作的转型。张悦然早期的小说是纯粹的情感主题,单一的选材与主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写,把短篇扩成长篇,对于20出头的作者来说,生活中能充当写作资源的经验被反复运用,就必然出现自我重复的问题。张悦然意识到经验匮乏给小说创作带来的困境后,从2008年至今的小说,创作主题总体上从单一到多元化,从沉溺梦境走向关注现实,笔尖指向社会敏锐话题,并且自觉的从女性视角出发,关注当下青年女性的命运,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小说内容和思想的丰厚性。张悦然的小说在叙事上主张残酷写作,秉承了酷虐美学的艺术追求。张悦然早期小说的残忍叙事偏爱在展示伤口、撕裂未愈合伤口时描写血腥残酷的场面,可以说是一种毫无保留的情感宣泄。近期小说创作的残忍叙事摆脱了血腥、阴森的氛围,更多的是将生活中平凡的画面呈现出来,或是以戏谑的语调讲述光怪陆离的故事,用平和轻快的文字撕开了生命华美的外衣,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展示生命的残忍。张悦然早期的小说语言一直以来为人称道又饱受诟病,商业化写作背景和飞扬的想象力使她的文字呈现出生冷怪癖的审美风格。《好事近》以后,张悦然像工匠一样精心雕琢小说语言,试图克服早期小说创作中的语言缺陷,和她之前的作品产生了明显的差异。精简到位、合乎规范的修辞和生活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她的小说语言的活力,又与近期节制平和的文风相辅相成,彰显了张悦然在语言技巧的新高度。作为一名还在成长中的青年作家,张悦然的小说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的冲击,作品会在比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保持多元化的特点,但她在个人化表达和走向现实、关注生存上始终坚持对意义的追寻,对小说创作抱着极其谨慎负责的态度,为当代文学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正能量的范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位努力提升自我、对社会现实充满责任感的青年作家会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充满无限可能性,创作出更厚重的小说。
【关键词】:转型 主题 叙事 语言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逐渐多元的主题12-27
  • 一、从沉溺梦境到回归现实12-17
  • (一) 少女的“公主梦”13-14
  • (二) 逃离梦境14-17
  • 1. 爱情幻灭15-16
  • 2. 偶像陨落16-17
  • 二、关注当下17-23
  • (一) 孤独——“80后”的文化符号17-19
  • (二) 时间——吞噬一切的黑洞19
  • (三) 家庭——对意义的追寻19-21
  • (四) 同性恋——特殊的情感需求与生存困境21-23
  • 三、关注女性23-27
  • (一) 关照青年女性的生存处境23-24
  • (二) 抒写女性情欲的自主性24-25
  • (三) 探询女性的自我救赎25-27
  • 第二章 叙事——酷虐美学的延续与哲学探寻27-34
  • 一、酷虐美学的延续27-30
  • (一) 残忍叙事28
  • (二) 从偏执到复杂的人物性格28-30
  • 二、生命哲学视角下的酷虐美学30-34
  • (一) 从宣泄到沉和30-31
  • (二) 从“轻生”到“敬畏死亡”——探求生命意义31-34
  • 第三章 语言:从生冷怪酷向简淡平易回归34-43
  • 一、由超长搭配向“零度”回归34-38
  • (一) 从生冷怪酷到简淡平易34-36
  • (二) 从超常搭配走向“零度”36-38
  • 二、书面化与口语化的平衡38-40
  • (一) 从绚丽繁复到清雅自然38-39
  • (二) 从“蒙太奇”到逻辑化39-40
  • 三、“叙事”取代“抒情”40-43
  • 结语43-44
  • 注释44-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丽丽;;极端,酷冷的青春写作——论“80后”作家张悦然[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2期

2 王冬静;;张悦然小说的修辞艺术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3 温凤霞;;逾越死亡的飞翔——读张悦然《十爱》[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4 刘赛枚;;张悦然文学语言的语义表达特点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刘桂茹;;“玉女”的忧伤与残酷——张悦然小说浅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孔令柱;;张悦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葛晓磊;;张悦然小说的悲剧描写[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徐歪歪;儿童不易,张悦然不易[J];同学;2005年09期

9 赵静;;冷眼阅读张悦然[J];山东文学;2006年02期

10 罗雪挥;刘芳;;张悦然:没有人给我们一条救命的绳索[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熙涵;;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2 白烨;;“80后”的现状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3)[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娟;张悦然:把最好的年华献给文学[N];文艺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熙涵;张悦然首次撰文反思“80后”[N];文汇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卿;张悦然:卖梦为生呓语生涯[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4 卧崂子;张悦然,,纯文学不是喊出来的[N];文学报;2005年

5 ;张悦然:写作只为稀释寂寞[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陈香;张悦然:“80后”文化标本们面临挑战[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盛韵 石剑峰;张悦然谈八○后作家办刊[N];东方早报;2011年

8 霍艳;张悦然:一个青春作家的成长轨迹[N];文艺报;2013年

9 采访者:本报记者 吴小莉 受访者:张悦然;张悦然:文字改变我的容貌和气质[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广文;张悦然等29位作家受聘北京作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舒;市场与梦幻的技艺—张悦然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莫灵芝;从“偶像”写手到青年作家—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琰;张悦然小说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彭盼;张悦然小说中的比喻修辞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李佳恩;张悦然小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程瑞瑞;忧伤青春的另类歌者[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钟澄安;张悦然小说的青春世界:困境中的人性关怀与唯美救赎[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王芳;试论张悦然小说的阴郁性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匡杨乐;张悦然小说语言的超常搭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董爱红;张悦然与春树小说比较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从“偶像”写手到青年作家—张悦然小说创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76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1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