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神话的母题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3:18
本文关键词:《山海经》神话的母题分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母题”是西方文艺界早在十八世纪提出的一个概念,二十世纪,斯蒂·汤普森《母题索引》的出版,使母题研究成为民间文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借由母题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地域中某个母题的演变,看出民间文学与历史文化的交融发展;也可以从不同地域之间,同个母题的异同,横向比对文化的交流与衍生。然而由于资料少且不够全面,加之分类繁琐,逻辑混乱,汤普森的索引体系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神话的特点,甚至给研究带来不便。2013年出版的《中国神话母题索引》,杨利慧和张成福在汤普森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对中国神话的整理研究,使之成为一部更符合中国神话特点,适合于国内神话母题研究的著作。而《山海经》作为我国上古保存神话数量最大的典籍,是研究上古神话不可忽视的著作。不同于西方创世神话、战争神话中逻辑森严的诸神体系与丰富曲折的故事逻辑,《山海经》中的神话表现出一种极为亲近自然的土性特征,更多地保留了洪荒时代的淳朴风格。本文主要分六个章节,来分析《山海经》中自然神话的母题分类。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从作者、创作年代、神话特色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山海经》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第三章引入母题概念,介绍本文采用的《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书中的母题分类;第四章对山海经中的自然神话进行母题分类,并结合文本分析;第五章从原始思维、哲学、宗教和农耕文明传统几个方面,分析《山海经》中众多自然神话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历史传统;第六章结合实例,分析《山海经》神话对后世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山海经》 神话 母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8
- 1.2 研究的内容8-9
- 1.3 研究背景9-10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10-11
- 1.5 研究方法11-12
- 1.6 研究的不足12-13
- 第二章 《山海经》其书13-17
- 2.1 关于《山海经》作者、创作时代的研究综述13-15
- 2.1.1 作者13-14
- 2.1.2 创作年代14-15
- 2.2 《山海经》中神话的“自然性”特征15-17
- 第三章 “母题”的概念17-20
- 3.1 汤普森的《母题索引》17-18
- 3.2 《中国神话母题索引》18-20
- 第四章 《山海经》神话的母题分类20-33
- 4.1 “自然之神”形象的塑造20-22
- 4.2 对自然的崇拜、敬畏、赞美22-23
- 4.3 以幻想世界作为对自然世界探索的答案23-29
- 4.3.1 对人类自身的思考23-24
- 4.3.2 对自然现象的思考24-26
- 4.3.3 对社会现象的思考26-27
- 4.3.4 对上天的幻想27-28
- 4.3.5 对“困境”的思考28-29
- 4.4 对文化英雄的崇拜29-33
- 第五章 《山海经》自然神话所反映的文化心理33-38
- 5.1 原始崇拜33-34
- 5.1.1 日、月崇拜33-34
- 5.1.2 图腾崇拜34
- 5.2 神话与哲学34-35
- 5.3 神话与宗教35-36
- 5.3.1 神话与道教35-36
- 5.3.2 神话与佛教36
- 5.4 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36-37
- 5.5 农耕文明传统37-38
- 第六章 《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8-46
- 6.1 《山海经》神话与诗38-40
- 6.1.1 《诗经》38-39
- 6.1.2 《楚辞》39-40
- 6.1.3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40
- 6.2 《山海经》神话与散文40-41
- 6.3 《山海经》神话与小说41-45
- 6.4 《山海经》神话与儿童文学45-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0-51
- 致谢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虽受诱惑,义不容情——冯燕母题的深层亚文化伦理结构[J];阴山学刊;2002年02期
2 何平;中国文学“还乡”母题原型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3期
3 邱文龙,杨刚华;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王立;;“种植速长”母题的佛经故事渊源[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动物报恩母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周丽新;王淑杰;;女性原型母题在多元文化中的体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7 孙春e
本文编号:295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