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涩”论争与现代诗派的诗学构建
发布时间:2021-01-05 14:25
1930年代的晦涩诗风论争,大大增强了现代诗派的理论自觉和流派意识。经由对"晦涩"诗艺的深入阐扬,现代诗派的诗学主张和艺术理想得到进一步完善、传布。论争的深层动因是,中国新诗所借鉴的诸多西方文艺思潮在本土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板块冲撞,其间涉及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等。论争过程中,现代诗派及其同盟者梳理、开掘了这些诗学资源的源流演变和丰富内涵,特别是围绕诗歌与散文的分界问题,着力区分了意象主义的"散文性"与胡适、梁实秋"散文化"理论的差异,有效修正了"诗体大解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遗留的种种积弊。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晦涩诗风下的诗学建构
二“晦涩”诗风与西方诗学资源
三“意象主义”与“晦涩”的繁复关联
本文编号:2958828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09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晦涩诗风下的诗学建构
二“晦涩”诗风与西方诗学资源
三“意象主义”与“晦涩”的繁复关联
本文编号:2958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5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