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6 09:09
《乌夜啼》起于南朝西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各种艺术形式,形态丰富,至明清而流行不黜,在曲调史上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曲调渊源、乐舞风貌、曲辞体式、主题声情四方面对《乌夜啼》曲调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考证《乌夜啼》曲调渊源。首先,考证《乌夜啼》曲调本事。通过对比“南朝刘义庆”之事、“曹魏何晏”之事和“昆山乌夜村”三种说法,基本认定该曲与“刘义庆获罪,其妓妾夜听乌啼而知有赦”有关。其次,对《乌夜啼》曲调别名进行概述。《乌夜啼》乐府别名有《乌栖曲》,词调常见别名有《相见欢》《锦堂春》《圣无忧》《乌啼月》,依次加以分辨。第二章分析《乌夜啼》乐舞风貌。《乌夜啼》发展历时较长,不同时期皆有变化。南朝西曲始为徒歌,伴有“和声”,“踏歌”舞蹈形式简单,富有江南风情。宋齐间采入乐府,被之管弦,歌乐舞一体,表演更为精良。其琴曲形式迟至梁代已有,至今仍存。唐代入教坊,由“内人”歌唱,箜篌伴奏,兼有软舞。宋代歌舞风貌史料中未见,但阮咸演奏形式在此时新出现。第三章梳理《乌夜啼》体式演变。《乌夜啼》曲辞体式复杂,诗、词、曲兼有。诗体分古体、近体两种。古体诗有西曲与乐府,西曲上承相和曲,入乐府后体式拓展,此后历代文...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乌夜啼》曲调渊源
1.1 《乌夜啼》本事探原
1.1.1 “刘宋临川王义庆”事
1.1.2 “曹魏何晏之女”事
1.1.3 “昆山乌夜村”事
1.2 《乌夜啼》曲调正名
1.2.1 《乌夜啼》曲名来源
1.2.2 《乌夜啼》异名辨析
第二章 《乌夜啼》乐舞风貌
2.1 《乌夜啼》歌唱形态
2.1.1 南朝西曲《乌夜啼》属“谣歌”
2.1.2 唐代教坊歌《乌夜啼》
2.2 《乌夜啼》舞蹈形态
2.2.1 南朝西曲《乌夜啼》属“踏歌”
2.2.2 唐教坊软舞《乌夜啼》
2.3 《乌夜啼》器乐形式
2.3.1 南朝西曲《乌夜啼》非“倚歌”
2.3.2 琴曲《乌夜啼》
2.3.3 箜篌演奏《乌夜啼》
2.3.4 阮咸演奏《乌夜啼》
第三章 《乌夜啼》曲辞体式
3.1 《乌夜啼》诗体
3.1.1 古体诗《乌夜啼》
3.1.2 近体诗《乌夜啼》
3.2 《乌夜啼》词体
3.2.1 五代李煜确立《乌夜啼》体式
3.2.2 宋代《乌夜啼》体式拓展
3.2.3 金元明清《乌夜啼》词体沿承
3.3 《乌夜啼》曲体
3.3.1 《乌夜啼》入北曲
3.3.2 《乌夜啼》入南曲
3.4 《乌夜啼》体式变化
第四章 《乌夜啼》主题声情
4.1 《乌夜啼》曲辞主题
4.1.1 传统闺情
4.1.2 人生感怀
4.1.3 即事赋题
4.1.4 闲适写景
4.1.5 宗教教化
4.2 《乌夜啼》曲调声情
4.2.1 以体式探声情
4.2.2 以宫调探声情
4.2.3 以文辞探声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乐府诗集》歌辞本诸歌录考[J]. 何江波. 文学遗产. 2018(05)
[2]《倾杯乐》考论[J]. 徐文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3]《乌夜啼》音乐形态研究[J]. 何江波. 乐府学. 2015(02)
[4]江南吴歌名曲《乌夜啼》本事出于昆山[J]. 王晓阳. 江苏地方志. 2014(03)
[5]论《乌夜啼》曲牌来源及其填制[J]. 王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6]《乌夜啼》本事考[J]. 王立增. 贵州文史丛刊. 2008(01)
[7]《乌夜啼》本事与乌象征意义的变迁考论[J]. 左汉林.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8]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J]. 葛晓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9]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10]琴曲钩沉·乌夜啼[J]. 姚丙炎,林友仁,周子沐. 音乐研究. 1983(04)
本文编号:2960310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乌夜啼》曲调渊源
1.1 《乌夜啼》本事探原
1.1.1 “刘宋临川王义庆”事
1.1.2 “曹魏何晏之女”事
1.1.3 “昆山乌夜村”事
1.2 《乌夜啼》曲调正名
1.2.1 《乌夜啼》曲名来源
1.2.2 《乌夜啼》异名辨析
第二章 《乌夜啼》乐舞风貌
2.1 《乌夜啼》歌唱形态
2.1.1 南朝西曲《乌夜啼》属“谣歌”
2.1.2 唐代教坊歌《乌夜啼》
2.2 《乌夜啼》舞蹈形态
2.2.1 南朝西曲《乌夜啼》属“踏歌”
2.2.2 唐教坊软舞《乌夜啼》
2.3 《乌夜啼》器乐形式
2.3.1 南朝西曲《乌夜啼》非“倚歌”
2.3.2 琴曲《乌夜啼》
2.3.3 箜篌演奏《乌夜啼》
2.3.4 阮咸演奏《乌夜啼》
第三章 《乌夜啼》曲辞体式
3.1 《乌夜啼》诗体
3.1.1 古体诗《乌夜啼》
3.1.2 近体诗《乌夜啼》
3.2 《乌夜啼》词体
3.2.1 五代李煜确立《乌夜啼》体式
3.2.2 宋代《乌夜啼》体式拓展
3.2.3 金元明清《乌夜啼》词体沿承
3.3 《乌夜啼》曲体
3.3.1 《乌夜啼》入北曲
3.3.2 《乌夜啼》入南曲
3.4 《乌夜啼》体式变化
第四章 《乌夜啼》主题声情
4.1 《乌夜啼》曲辞主题
4.1.1 传统闺情
4.1.2 人生感怀
4.1.3 即事赋题
4.1.4 闲适写景
4.1.5 宗教教化
4.2 《乌夜啼》曲调声情
4.2.1 以体式探声情
4.2.2 以宫调探声情
4.2.3 以文辞探声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乐府诗集》歌辞本诸歌录考[J]. 何江波. 文学遗产. 2018(05)
[2]《倾杯乐》考论[J]. 徐文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3]《乌夜啼》音乐形态研究[J]. 何江波. 乐府学. 2015(02)
[4]江南吴歌名曲《乌夜啼》本事出于昆山[J]. 王晓阳. 江苏地方志. 2014(03)
[5]论《乌夜啼》曲牌来源及其填制[J]. 王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6]《乌夜啼》本事考[J]. 王立增. 贵州文史丛刊. 2008(01)
[7]《乌夜啼》本事与乌象征意义的变迁考论[J]. 左汉林.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8]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J]. 葛晓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9]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
[10]琴曲钩沉·乌夜啼[J]. 姚丙炎,林友仁,周子沐. 音乐研究. 1983(04)
本文编号:2960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60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