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的实践及形象建构——从《上海屋檐下》的林葆珍谈起
发布时间:2021-01-06 12:00
《上海屋檐下》中众人失意愁闷,林葆珍这个孩童却成为了全剧的希望。通观全剧,这一人物的戏剧动作多围绕"小先生"的身份展开:四处教人识字唱歌,在高潮时,更凝聚其他小娃娃以勇毅精神启发了父辈。这个儿童形象的创作灵感源自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教育实践。结合相关记述发现,"小先生"这类教育者不但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也在战时大众教育中发挥着联结动员的作用。不同于五四儿童的天真无辜,"小先生"这类儿童在个体实践中主动体认了教化与救亡的责任,并接续了启蒙教化的父辈精神。同时,他们的实践也使匡复等父辈"发现"了儿童的能量,启示父辈一同投入到"抗战建国"的时代浪潮中。至此,成人启蒙与儿童成长的五四悖论被转化成了儿童与父辈合力实践的乌托邦叙事。
【文章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20,(05)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林葆珍的“小先生”实践
二、“小先生”运动及相关实践
三、“小先生”形象建构的意义
结论
本文编号:2960530
【文章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20,(05)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林葆珍的“小先生”实践
二、“小先生”运动及相关实践
三、“小先生”形象建构的意义
结论
本文编号:2960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6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