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路内成长小说创作论

发布时间:2017-04-10 10:01

  本文关键词:路内成长小说创作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70年代出生的作家,处在所谓文学的“中间代”,路内被认为是当代文坛出现的较为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还原青春的成长状态,致力于探寻成长主题中的底层书写,显现出深刻的时代反思和精神反省。本文在对路内的所有长篇小说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其小说主题、叙事手法、文学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系统地展现路内文本的独特魅力。本文分绪论、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分析路内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路内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同时阐述海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总结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创新点。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提出路内小说的成长主题,即底层书写以及青春书写。路内特别关注底层人物的生活现状以及情感经历,他用平白的语言讲述了这些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记录下他们青春的困惑与挣扎。此外,路内还特别关注底层人物的病态的精神状态,描写出他们的受到严重挤压的精神世界。路内致力于描写他们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煎熬,试图通过阐述主人公与社会的抗衡,发现人性的顽强和不屈,这是他的小说的魅力所在。第二章主要探讨路内小说的叙事特点,首先通过论述《云中人》与《花街往事》以及《慈悲》的行文结构,探讨其小说中精巧的结构特点。前两部作品以看似独立的短篇连接成完整的长篇,形成一个看似松散其实结构严谨的作品。而《慈悲》则以双线结构展开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水生的回忆拎出历史的篇章,再通过他的成长故事,展开之后的情节。路内巧妙的处理小说的故事结构,最终呈现给读者一个不一样的审美效果。其次,本文主要选取路内小说中的“巴比伦”“天使”以及“乳房”这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展现路内独特的意象构造及其隐藏的人文关怀。最后,通过阐述路内小说中对生活的嘲讽,对文人的贬低和对高雅的颠覆,体现其粗俗浅显、油滑的语言特色。再通过对其作品的更深一层的挖掘,发现其文字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内在的丰饶。第三章主要研究路内成长小说的文学价值。与以往的成长小说相比,路内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了精神上的磨难后依然处于成长之中,成长不再是一个必将走向终点的旅程。并且,路内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再为时代代言,而是尽情抒发青春的惆怅与期盼,展现出九十年代特有的青春与成长。此外,路内的作品专注于书写那已消逝的九十年代,开创了“70后”都市青春书写题材的新范畴。路内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去书写以往的自己与社会,这使得他站在一个比较高的立足点,拉开了与事件发生的距离,他展开的是一场对时代的反思。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了解那个时代的魅力,也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的去把握“70后”这个创作群体。最后为结语部分,一方面对路内的学术成果进行总结,对其成就得失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则探讨路内的成长小说的创作意义。本文通过归纳总结路内小说的叙事特点,以求能为后来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启示与研究思路。
【关键词】:成长主题 叙事特点 文学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第一章 路内小说的成长主题12-22
  • 第一节 小人物的反抗与绝望12-16
  • 第二节 爱的渴求与困扰16-22
  • 第二章 富有创造性的叙事手法22-34
  • 第一节 多样化的叙事结构22-24
  • 第二节 丰富的叙事意象24-30
  • 第三节 油滑却不失智慧的语言30-34
  • 第三章 独特的文学价值34-41
  • 第一节 没有既定终点的成长34-36
  • 第二节 回归青春的原始状态36-38
  • 第三节 开创成长题材的新范畴38-41
  •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战军;;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J];文艺研究;2006年11期

2 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陈赛花;;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苏比与阿Q[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国龙;;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现状考察[J];理论与创作;2010年03期

5 王贵;;《长梦》:一部成长小说[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3期

6 买琳燕;;关于成长小说的几个问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买琳燕;;传统与现代间的承续——对成长小说基本特征的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李俏梅;;成长小说何以成为近20年文革记忆生产的显要形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9 张国龙;;成长小说概念审美流变考察[J];文艺评论;2013年07期

10 田迎春;;走近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凌;;林道静在21世纪——青春文学、成长小说与微博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1)[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长小说:与时俱新的小说样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陈熙涵;大人写的成长小说遭冷落[N];文汇报;2001年

3 施战军;中国式成长小说的生成[N];文艺报;2006年

4 张永禄;“80后”成长小说的得与失[N];文艺报;2007年

5 徐妍;植根古典诗性的成长小说[N];文艺报;2014年

6 朱效文;诠释生命成长的小说艺术[N];文艺报;2002年

7 吴秉杰;《桃花鱼》和“成长小说”[N];文艺报;2009年

8 徐妍 书评人;以“复杂性的精神”重写战争题材成长小说[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9 孟繁华;成长小说与没落群体[N];河北日报;2003年

10 徐兆淮;叶弥和她的成长小说[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顾广梅;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秀明;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3 买琳燕;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钱春芸;行进中的“小说”中国[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畅;《追风筝的人》: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体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静;“80后”小说成长叙事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3 赵昱荣;成长小说视域下《喜福会》中华裔的身份问题探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4 修昕婷;勇士、医者、预言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孟令乔;《好女人的爱情》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乌达巴拉;新时期蒙古文成长小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代文婷;天真、挫折、救赎—成长小说视角下《天下骏马》中约翰·格雷迪的成长历程[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8 顾程雁;E.B.怀特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中的成长小说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陈玲;从“他者”到“自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10 王丹丹;成长小说视角下《就说是睡着了》中大卫身份转变的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路内成长小说创作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6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e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