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焦虑:晚清小说中的旅行
发布时间:2021-01-12 16:38
“游”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也对塑造中国文人的精神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这种影响亦渗透进了文人创作的小说中。从《水浒传》中绿林好汉的侠义之游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证道之游,从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的“宦”游到《镜花缘》中唐敖一行人的“幻”游,“游”不仅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更对其结构模式、叙事特征等有重要的影响。晚清时期,旅行叙事更是在小说中屡见不鲜,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冷眼观》为代表的谴责小说、以《痴人说梦记》《月球殖民地小说》为代表的乌托邦小说和以《新法螺先生谭》为代表的科幻小说等都纷纷以旅行者作为主人公,并以其旅行活动作为叙事线索。本文以晚清小说中的旅行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讨论晚清小说旅行叙事勃然兴起的原因。晚清时期,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无论是暴露层出不穷的社会乱象,还是去往域外寻求救国之道,“旅行”都为小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除此之外,域外小说的传入亦对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的繁荣产生了直接影响。第二章分析旅行的三个要素:动力、主体与工具。旅行的动力影响了旅者对旅途的预期,同时也影响了旅行空间的面貌。而作为旅行的主体,旅者不仅...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内力与外力:旅行的兴起与新变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
第二节 丑态迭出的“怪现状”
第三节 西方的影响
第二章 主题与要素:旅行的动力、主体与工具
第一节 旅行动力的分化与视角类型
第二节 旅行者的身份异化与成长焦虑
第三节 交通工具的叙事功能与文化意义
第三章 视角与时间:旅行叙事的新变
第一节 视角转变与叙事挑战
第二节 实录观念与当下意识
第三节 乌托邦与未来想象
第四章 故事与话语:旅行与空间叙事
第一节 传统的崩解:旅行的现实空间
第二节 理想的焦虑:旅行的非现实空间
第三节 主题-并置:旅行叙事的空间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域外游记中的空间体验和现代性想象[J]. 黄继刚.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5(06)
[2]留学生与晚清小说关系考论[J]. 姜荣刚. 文学遗产. 2015(02)
[3]晚清留日群体与民族主义在中国小说中的兴起[J]. 黄曼. 云南社会科学. 2015(01)
[4]从《孽海花》中傅彩云形象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思[J]. 杨飞. 明清小说研究. 2014(04)
[5]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中的域外小说影响与文类选择问题[J]. 龙慧萍,蔡静.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2)
[6]公共领域与文艺报刊:晚清“乌托邦话语”形成之考察[J]. 梁淑雯.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1)
[7]论上海空间对晚清小说创作的影响[J]. 李永东.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9)
[8]理想“国民”的“现代乌托邦”——晚清“乌托邦”小说新论[J]. 罗晓静.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
[9]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孽海花》看晚清小说中的异域书写[J]. 宋莉华. 文学遗产. 2008(01)
[10]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J]. 王晓秋. 学术月刊. 2007(06)
博士论文
[1]历史与想象:晚清中国民族认同的建构[D]. 甘会斌.南京大学 2014
[2]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 董定一.南开大学 2013
[3]晚清小说中的乌托邦想象(1891-1911)[D]. 张冰.复旦大学 2013
[4]晚清“海归”与小说[D]. 黄曼.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庚子事变的书写与记忆[D]. 郭道平.北京大学 2011
[6]“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D]. 余婉卉.武汉大学 2010
[7]晚清旅西记述研究(1840-1911)[D]. 杨波.河南大学 2010
[8]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D]. 李岚.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明清小说“游士”叙事研究[D]. 孙立清.浙江师范大学 2015
[2]明清小说中的出海叙述及其文化内涵[D]. 陈敏.浙江师范大学 2013
[3]晚清“未来小说”论要[D]. 温佐廷.北京大学 2012
[4]明清“游记体”小说研究[D]. 崔来福.陕西理工学院 2012
[5]晚清狭邪小说的上海书写与想象[D]. 孙华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在晚清时期的接受研究[D]. 季敏.北京语言大学 2008
[7]19世纪前中西游历小说的文体流变[D]. 李为祎.重庆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3142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内力与外力:旅行的兴起与新变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
第二节 丑态迭出的“怪现状”
第三节 西方的影响
第二章 主题与要素:旅行的动力、主体与工具
第一节 旅行动力的分化与视角类型
第二节 旅行者的身份异化与成长焦虑
第三节 交通工具的叙事功能与文化意义
第三章 视角与时间:旅行叙事的新变
第一节 视角转变与叙事挑战
第二节 实录观念与当下意识
第三节 乌托邦与未来想象
第四章 故事与话语:旅行与空间叙事
第一节 传统的崩解:旅行的现实空间
第二节 理想的焦虑:旅行的非现实空间
第三节 主题-并置:旅行叙事的空间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域外游记中的空间体验和现代性想象[J]. 黄继刚.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5(06)
[2]留学生与晚清小说关系考论[J]. 姜荣刚. 文学遗产. 2015(02)
[3]晚清留日群体与民族主义在中国小说中的兴起[J]. 黄曼. 云南社会科学. 2015(01)
[4]从《孽海花》中傅彩云形象看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思[J]. 杨飞. 明清小说研究. 2014(04)
[5]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中的域外小说影响与文类选择问题[J]. 龙慧萍,蔡静.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2)
[6]公共领域与文艺报刊:晚清“乌托邦话语”形成之考察[J]. 梁淑雯.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1)
[7]论上海空间对晚清小说创作的影响[J]. 李永东.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9)
[8]理想“国民”的“现代乌托邦”——晚清“乌托邦”小说新论[J]. 罗晓静. 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
[9]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孽海花》看晚清小说中的异域书写[J]. 宋莉华. 文学遗产. 2008(01)
[10]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J]. 王晓秋. 学术月刊. 2007(06)
博士论文
[1]历史与想象:晚清中国民族认同的建构[D]. 甘会斌.南京大学 2014
[2]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 董定一.南开大学 2013
[3]晚清小说中的乌托邦想象(1891-1911)[D]. 张冰.复旦大学 2013
[4]晚清“海归”与小说[D]. 黄曼.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庚子事变的书写与记忆[D]. 郭道平.北京大学 2011
[6]“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D]. 余婉卉.武汉大学 2010
[7]晚清旅西记述研究(1840-1911)[D]. 杨波.河南大学 2010
[8]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D]. 李岚.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明清小说“游士”叙事研究[D]. 孙立清.浙江师范大学 2015
[2]明清小说中的出海叙述及其文化内涵[D]. 陈敏.浙江师范大学 2013
[3]晚清“未来小说”论要[D]. 温佐廷.北京大学 2012
[4]明清“游记体”小说研究[D]. 崔来福.陕西理工学院 2012
[5]晚清狭邪小说的上海书写与想象[D]. 孙华华.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在晚清时期的接受研究[D]. 季敏.北京语言大学 2008
[7]19世纪前中西游历小说的文体流变[D]. 李为祎.重庆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3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73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