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颍州文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宋颍州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颍州虽然是小郡,却受到北宋文人的特别关注和重视。据资料记载,许多著名的文人,如晏殊、欧阳修、苏轼等都曾来此为官,他们在政界和文坛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到颍州西湖交游唱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成就了颍州文学发展史上高峰。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北宋时期颍州文人与颍州自身的关系,并对北宋中后期官于颍州的文人的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同时对其在颍州的文学创作活动与颍州文学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述。第二部分是从纵向的角度重点阐述北宋文人在颍州西湖的交游唱和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群体性和主体性两个特点。结合当时的主流文学思潮,探讨颍州文学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接力传承的特性。第三部分则是从横向的平面角度来统观北宋颍州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北宋时期的颍州为支点,以颍州的辐射力为射线向外扩散,形成一个中心明确、不限外延的不规则文学区域图。在这个区域内部,北宋文人穿梭在颍州与其他城市之间,而文学和文化也在文人的交流互动中得到传播与发展。颍州既是文学交流的枢纽也是文学互动的中心,从而促成颍州文学的联动式发展,接力与联动并行。最后,总结北宋时期颍州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北宋 颍州文学 交游 接力 联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1
- 一、选题意义8-9
- 二、相关研究现状9-11
- 第一章 北宋时期颍州文人与颍州的关系11-28
- 第一节 北宋颍州文人集会与地域环境的关系11-17
- 一、纵横交错:颍州水陆交通并进的地理优势12-13
- 二、觞咏盛世:颍州西湖与文人交游活动13-16
- 三、文化积淀:时代氛围浸染下的历史产物16-17
- 第二节 北宋颍州文人群体与颍州文学创作17-28
- 一、北宋颍州文人的界定与分类17-18
- 二、北宋时期官于颍州的文人梳理18-25
- 三、北宋时期颍州文学的发展状况25-28
- 第二章 接力与传承:北宋颍州文学发展史上的一脉相承28-48
- 第一节 颍州文人交游与创作活动的群体性28-38
- 一、儒家“群”的思想意识28-29
- 二、“群居燕处”的交游方式29-34
- 三、雅集唱和的创作理念34-38
- 第二节 颍州西湖与文人追忆先贤、继承遗志的主体性38-48
- 一、生理上的生命关怀——回归主体存在39-41
- 二、思想上的人文关怀——凡俗中的超越41-44
- 三、以“人”为本的生命观照——西湖烟水我如家44-48
- 第三章 辐射与带动:北宋颍州文学的联动式发展48-55
- 第一节 扇形支点:北宋颍州文学的辐射网络48-51
- 第二节 联接纽带:北宋时期颍州的文学嫁接与互动51-53
- 第三节 点面结合:北宋颍州文学的联动式发展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61
- 致谢61-62
-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松;王丽琴;;欧阳修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李本红;袁晓薇;;略论《招凉亭贾岛破风诗》——兼论贾岛形象在表现元代文人心态方面的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方晓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苏轼写给苏辙的词看其兄弟间的情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4 左鹏;;论李清照的反叛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5 曾祥波;从宋初政治的崇文倾向看宋诗气质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孙明材;;“出尘拔俗有远韵而语平易”——黄庭坚后期的诗歌创作追求[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7 饶少平;;论杂体律诗的进退格[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李霞;;“芙蓉”与“水”——浅析李白与苏轼诗歌的“自然”审美品格[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刘越峰;;欧阳修对“西昆体”态度辨析——兼论后期西昆作家创作风格的蜕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何欣竹;;苏轼旷达词月意象简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文琦;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9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黄莹;生的极限与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7 许慧君;论晚唐背景下的许浑咏史怀古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方磊;欧阳修散文经典的传播与接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任绪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黄色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白银银;论欧阳修词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北宋颍州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7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