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家园意象
本文关键词:论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家园意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以乡土题材创作著称的贾平凹是一位小说大家,但学术界对他的意象化写作的方式缺少足够的关注。在其不同文体的文学书写中,家园意象的使用都相当密集,而且相同意象也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不同文本中,它们明显构成了作家营造家园世界的有力载体。这些家园意象作为地域文化和个人经历的结晶,带有作家鲜明的个性气质,不仅承载着作家丰富的家园意识,也拓展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也极大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艺术的趣味。丰富多彩的家园意象更多的出现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中,笔者试图从贾平凹长篇小说中家园意象的生成机制、文学呈现、文化内涵和审美建构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家园意象世界。绪论部分以外,本文分成了四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首先阐释家园意象的概念范畴和文学生成机制。“家园意象”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中,分为“意”与“象”两个部分,“象”指的是贾平凹笔下能够体现家园意识并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的家园的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民俗意象等等具体表象。“意”则指在这些具体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涵义,“象”和“意”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培养了贾平凹的文化气质,孤独内向的性格和诗歌创作的经历形成了作家诗意的审美意象方式,作家深厚家园意识与自觉艺术追求的结合使得贾平凹成功运用家园意象来展开了对家园文化的思考。第二部分结构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和民俗意象三种类型,以之来分析贾平凹小说家园意象呈现的文本形态。他对自然意象的组织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因子,而且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原乡、废都、废乡构成的社会空间意象则明显蕴含着作家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展示出他对于家园的探寻,对于现代性冲击下乡土文明裂变的文化冲突与碰撞的思考。神鬼巫术、秦腔等民俗意象,无疑揭示了地域文化构造下人们对精神家园和灵魂世界的坚守,也由之产生了形而上的家园意义。第三部分重点阐发家园意象的文化内涵。从共时性的角度看,地域文化影响下构筑了“商州”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改革开放给传统文化带来的裂变,由此生成了普遍的恋乡怀旧心态、求新求变心态、废都废土心态。从历时性的角度看,立足于社会发展和现代性反思的立场,作家从80年代长篇小说对家园的精神寻根与理想构建,到90年代对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反思,以至新世纪以来所着力的对精神世界的探寻与回归,都体现出一种对“何处是家园”的现代性后果的探寻与思考。第四部分分析了贾平凹长篇小说中家园意象审美建构。贾平凹的家园意象不仅达到了“立象以尽意”的基本目的,而且呈现出一种虚实结合的特征,是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呈现出古典特质和当下品格的结合。
【关键词】:贾平凹 长篇小说 家园意象 家园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绪论11-16
- 一 家园意象的意义范畴和文学生成机制16-24
- (一)家园意象的意义范畴16-19
- 1、何为“意象”?16
- 2、形而上的“家园”16-17
- 3、作为研究对象的“家园意象”17-19
- (二)家园意象的文学生成机制19-24
- 1、地域文化的浸染19-21
- 2、人生经历的折射21-23
- 3、自觉的艺术追求23-24
- 二 家园意象的文学呈现24-34
- (一)向土而生——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象24-27
- 1、向土而生的自然伦理24-26
- 2、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26-27
- (二)家在何方——城乡游走的社会意象27-30
- 1、原乡意象27-28
- 2、废都意象28-29
- 3、废乡意象29-30
- (三)魂归何处——神秘独特的民俗意象30-34
- 1、音乐文化意象30-32
- 2、神鬼巫术意象32-34
- 三 家园意象的文化内涵34-44
- (一)特殊地域构造的文化心理结构34-39
- 1、恋乡怀旧心态34-36
- 2、求新求变心态36-37
- 3、废都废土心态37-39
- (二)现代性的反思39-44
- 1、寻根与构建39-40
- 2、冲突与反思40-41
- 3、探寻与回归41-44
- 四 家园意象的审美建构44-50
- (一)审美特征44-45
- 1、双层结构44
- 2、虚实结合44-45
- (二)意象写作与开放的现实主义45-46
- 1、从仿真性走向启发性45-46
- 2、建构想象中的现实46
- (三)古典特质和当下品格46-48
- 1、古典特质47
- 2、当下品格47-48
- (四)意象书写的缺陷和不足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军启;赵锦;;论贾平凹小说中对细节的重复叙述[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梁颖;;贾平凹审美追求的变迁[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景超;;我看贾平凹的“热”[J];艺术广角;2010年02期
4 韩琳琅;;贾平凹小说神秘化现象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徐勇;;现世的沉沦与飞升——评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带灯》[J];文艺争鸣;2013年04期
6 李云雷;;以“有情”之心面对“尖锐”之世——读贾平凹的《带灯》[J];小说评论;2013年04期
7 费秉勋;论贾平凹[J];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01期
8 雷达;;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J];读书;1986年07期
9 ;揭开当代文学“怪杰”奥秘的力作——《贾平凹》简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费秉勋;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一种分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军;;贾平凹小说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樊宪雷;;硕士论文提要:贾平凹长篇小说中叙事技巧的流变与创新[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林;《带灯》与贾平凹的文字游戏[N];文学报;2013年
2 李星;贾平凹《老生》:山水不老 人情弥新[N];文艺报;2014年
3 刘新征;贾平凹小说的情绪基调与人物世界[N];文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一部乡村忧患之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古炉》争鸣备忘录[N];文学报;2012年
6 兰州大学文学院 海晓红;文学人类学视域中的贾平凹研究[N];山西党校报;2012年
7 健涛;如此“不实”的贾平凹“纪实文学”[N];文学报;2013年
8 马平川;从“清风街”到“兴隆街”[N];文艺报;2008年
9 林文;贾平凹小说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6年
10 郭洪雷;给贾平凹先生的“大礼包”[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穆罕默德·阿里;城乡文化冲突——以贾平凹创作为个案[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一秀;传统与现代的纠结[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驰;贾平凹小说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长敏;贾平凹创作研究评论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娜;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贾平凹小说传播与影响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杨勇;论新世纪贾平凹长篇农村题材小说的叙事艺术[D];西南大学;2015年
5 严雪迪;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欢;贾平凹长篇乡土小说评论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7 刘素敏;乡土意味[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8 麻伟涛;论贾平凹小说乡土意识的演变[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9 林丽婷;论贾平凹小说女性叙事的迁徙[D];华侨大学;2015年
10 巫思立;贾平凹小说“半癫”人物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论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家园意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8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