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文学史编纂的体系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17:18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文学史编纂的体系意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国文学史编纂的体系意识研究,主要是以民国时期为时间段,就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史编纂为对象,重点探究其在史观、文学观、编纂的体例、书写方式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体系意识。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外加绪论和结语。绪论是对论文中的一些概念、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写作思路、体例安排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等的一些解释说明。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民国时期文学史编纂的本土文化生态、日本因素的影响、大学制度的体系导向以及民国时期文学史编纂的文化意义着眼,就每一个阶段对文学史编纂的体系意识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进行探讨。在进行每一个部分的具体论述时,都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文本分析,用具体的文本来支撑理论。论文重点选取了窦警凡、林传甲、刘师培、胡适、王国维、鲁迅等人的作品,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就他们在文学史编纂的体系意识进行反思和解读。结语部分是对论文的简单总结,以及就论文继续研究可能的方向进行的展望。在进行本土文化生态的书写时,先从史学角度入手,就“公羊”史观的复兴对文学史的直接影响以及后来的整理国故运动对编纂文学史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阐释文学史在中国出现的内在原因。日本因素的影响则侧重从外探讨日本在文学观、文学史观以致编纂体例上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而中国对日本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唤起民族自信,更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现代大学体制的体系导向则是对作为教材的文学史的分析,从大学教育希望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把握为出发点,从而阐明作为教材的文学史编纂所呈现出的特点,是以现代大学的体制为导向的。而最后一章,就民国文人对体系意识的追求所凸显的文化意义进行探究,其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动态还原了文学史书写的形态,勾勒出了文学史学的原初图像,最后也是民国文人文化自信的反映。
【关键词】:民国时期 文学史编纂 体系意识 文化生态 日本因素 大学制度 文化自信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第一章 中国文学史编纂的文化生态12-19
- 第一节 历史进化论观念12-15
- 第二节 日本“中国文学史”的刺激15-18
- 小结18-19
- 第二章 民国文人体系意识的追求19-28
- 第一节 文学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19-23
- 第二节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自觉追求23-27
- 小结27-28
- 第三章 现代大学体制的体系导向28-42
- 第一节 文学史的学科化30-34
- 第二节 文学史的讲义化34-40
- 小结40-42
- 第四章 民国“中国文学史”编纂的文化意义42-57
- 第一节 动态还原文学史书写的形态43-47
- 第二节 勾勒文学史学的原初图像47-51
- 第三节 映照民国文人的文化自信51-55
- 小结55-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0-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孟庆枢;;在世界文化场域中的文学史建构——以近代日本文学史的建构为中心兼中日文学史比较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刘金举;;日本“文言一致”运动再认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朱晓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4 周兴陆;;窦警凡《历朝文学史》——国人自著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J];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06期
5 黄霖,顾越;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 康保成,黄仕忠,董上德;戏曲研究:倘徉于文学与艺术之间──关于古代戏曲文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前景展望的谈话[J];文学遗产;1999年01期
7 戴燕;怎样写中国文学史──本世纪初文学史学的一个回顾[J];文学遗产;199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文学史编纂的体系意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9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