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
本文关键词:齐鲁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新文学的发生发展与现代大学密切相关,大学校园实际上是新文学的发源地。新文学首先发生于蔡元培执掌的北京大学。他首先邀请了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随后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如胡适、李大钊、周作人、刘半农等来到北大。他们不但走上讲坛,而且创作白话诗歌、小说和理论文章,使整个文学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随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诸多大学相继引入新文学课程,开始了新文学进入大学课堂的较早尝试。在这众多学校中,齐鲁大学便是不可忽视的一所。它将新文学引入大学课堂,不但促进了新文学的深入传播,而且对新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还应注意到的是,新文学在齐鲁大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动荡的外部环境和学术化主流研究方向的双重挤压下,新文学的活动空间被压缩,不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而且新文学作家也呈现出与大学校园逐渐分离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齐鲁大学于20世纪30年代聘请的新文学家教员为考察中心,借助当时的史料报刊以及齐鲁大学的历史档案和相关人物的作品、书信和日记等文献材料,重点阐述齐鲁大学的建立、发展过程以及新文学家齐聚齐鲁大学的过程,并考察这些新文学家们怎样通过教学、刊物等渠道向学生传播新文学,以及学生又是怎样通过文学社团、讲座等形式表达对新文学的关注的,从而展现新文学是怎样通过文学教育进入齐鲁大学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的。引论部分主要讨论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新文学的关系,阐明齐鲁大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文学教育的确立,并且介绍有关齐鲁大学文学教育的研究成果。第一章:齐鲁大学的双重革新。20世纪30年代,新的学制已然确立,文学观念开始革新,各个大学相继引入新文学教员并开设新文学课程。在这种趋势下,新文学也逐渐渗透到齐鲁大学中。本章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是,在这种新的潮流趋势下,齐鲁大学怎样将新文学引入校园之内,并在教师聘请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革新。第二章:新文学在齐鲁大学的发展。新文学课程的设置、新文学教员的引入,为齐鲁大学文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是研究齐鲁大学的文学教育时,不能仅看到课程和教师的重要性,还应关注课堂之外师生的文学实践活动。本章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是,齐鲁大学的师生怎样通过文学社团的建立、学术讲座的开展和校园刊物的创办表达了对新文学的关注,新文学在齐鲁大学的传播与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第三章:新文学的短暂繁荣。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齐鲁大学之所以没能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文学教育上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章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是,新文学之所以没能在齐鲁大学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其原因不仅在于学校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也在于大学所承担的学术研究之功能使其将新文学排除在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结语部分概括了大学文学教育与新文学的关系。总的来说,大学的文学教育有利于新文学的发展,它不但有利于新文学创作主体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新文学创作的再生产。反之,新文学也促进了大学文学教育的发展。它不但促进了新文学理念的深入传播,而且能够为大学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校园氛围。但是还应注意到的是,大学的学术研究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以此来观照当下的文学教育,大学应转变“重研究、轻创作”的观念,促进作家与文学教育的重新结合。
【关键词】:齐鲁大学 文学教育 新文学家 文学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论9-15
- 第一章 齐鲁大学的双重革新15-21
- 第一节 新文学教员的引入15-18
- 第二节 新文学课程的设置18-21
- 第二章 新文学在齐鲁大学的发展21-32
- 第一节 多元化的文学形式21-25
- 第二节 校园刊物的出现——以《齐大月刊》为例25-27
- 第三节 文学教育与新文学的良性互动27-32
- 第三章 新文学在齐鲁大学的短暂繁荣32-47
- 第一节 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32-38
-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主流倾向38-47
- 结语47-50
- 注释50-53
- 参考文献53-57
- 附录57-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邵怀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凌建英;接受美学与文学教育[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鲁定元;文学教育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先荣;;略论文学教育的本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2期
5 ;第五届全国文学教育高峰论坛在哈尔滨举行[J];文学教育(下);2008年10期
6 肖涛;;小议当前的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下);2008年09期
7 谢增伟;;文学教育的特性及其教育课的尝试[J];文学教育(上);2009年07期
8 ;《文学教育》征订与征稿启事[J];文学教育(下);2010年08期
9 王宏民;;论大学文学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10 刘丹;;论新形势下高校文学教育的功能拓展[J];内江科技;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2 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回顾与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3 陶曙军;;也谈大学文学教育的“道”“技”和谐[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子课题组;;新课程与初中文学教育研究[A];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成果——校园文学研究[C];2011年
5 赵牧;;文学教育:关乎我们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6 胡安胜;;跨世纪中学文学教育的思考[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7 金星;;文学教育路正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8 闵建平;;文学教育与高校文科改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访谈[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3.3)[C];2013年
9 顾之川;;文学教育: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A];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成果——校园文学研究[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明;文学教育的可能与文学教育学的建设[N];文艺报;2005年
2 张小龙;大学文学教育迷路[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本版编辑邋姚文放 佴荣本 古风 苏保华;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价值[N];文艺报;2008年
4 葛永海;“文学教育”的总结与反思[N];文艺报;2011年
5 罗宗宇;文学教育要强化文学的诗性[N];文艺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鲍东明;北京专家为中学文学教育开出处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杨剑龙;我看大学文学教育面临的问题[N];文学报;2003年
8 赵焕亭;文学教育学构建初探[N];文艺报;2005年
9 王立宏;注重文学教育的人文特征[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赵彦芳;文学教育的实现与分层问题[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2 黄耀红;演变与反思: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海燕;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静;现代中小学文学教育内容的演变更新及其规律探讨[D];鲁东大学;2013年
2 赵国鹏;当代中小学文学教育内容变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陈s,
本文编号:301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