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的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3:14
本文关键词:《生死疲劳》的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中国文学尤其是在持续分化发展的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整体而言,以《生死疲劳》为代表的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因而,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各有侧重地对莫言小说进行分析解读,对研究当下文学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生死疲劳》这一小说个案来讲,又因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作个性而使小说凸显了内涵的丰富性和惊人的可阐释性。本文绪论部分对《生死疲劳》叙事策略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对象、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概述,以期读者对本文有初步了解。第一章以《生死疲劳》的叙事结构入手,选取了内外嵌套、双线交叉、科诨交融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力图展示《生死疲劳》精巧的叙事结构,为后文对小说分析评论提供基础性的参考。第二章以《生死疲劳》的叙述立场作为切入点,分析小说叙述立场的主观意识投射以及多声部话语带来的叙述效果,为后文的多角度分析做好铺垫。叙述立场的主观意识渗透主要体现在个人体验化和社会整体性两个方面,而这两者则充分体现了作家作为个人在社会发展这个整体中的作用。任何优秀的写作必然是浸润着个人生活体验的养分,同时又能反映社会的发展轨迹。此外,多声部的话语结构也使得小说的叙述更为波澜起伏,大头儿、蓝解放以及人物莫言三个叙述立场各司其职,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热闹剧场。第三章以故事的主要骨架——情节为分析对象。情节是构成一部叙事作品的骨架,情节的不同安排直接影响到小说最终的阅读效果。时空因果之间的相互交织成为《生死疲劳》情节的主要特点。本章以时空、因果、动静三个角度切入小说的情节设置的独特之处。第四章着重分析《生死疲劳》所体现的对中西小说创作、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在对中国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方面。首先选取了因果轮回的思想模式,并借助《聊斋志异》中的相关篇目进行了比较阅读。其次结合中国的历史特质分析小说中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形式上分析章回格式使用的独特魅力。同时,在对西方现代小说创作风格和技法的借鉴方面,探讨家族史小说的循环思维的历史根源及意义,形式上则选取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元小说理论与意识流手法进行比较分析。力图寻找《生死疲劳》在继承创新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特质的基础上,如何与世界文学创作潮流紧密相连的。
【关键词】:《生死疲劳》 叙事策略 叙事结构 古典叙事 现代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5
- 1. 研究背景和对象10
- 2. 研究综述10-13
- 3. 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性13-15
- 第一章 叙事结构——内外嵌套的文本网络15-22
- 第一节 台上台下——说与被说皆成文章15-18
- 第二节 双线交叉——看与被看尽显真情 1518-20
- 第三节 科诨交融——笑与不笑都为说理20-22
- 第二章 叙述立场——主体意识渗透与多声部话语共鸣22-30
- 第一节 从主体意识看作者的叙事立场23-25
- 第二节 从多声部话语看作者的叙事立场25-30
- 第三章 情节设置——时空因果动静之间30-38
- 第一节 时空错位的叙述定位30-34
- 第二节 因果善恶的闭合回路34-36
- 第三节 静止变动的辩证统一36-38
- 第四章 和而不同——对中西文学的继承与借鉴38-47
- 第一节 向传统致敬——《生死疲劳》的中国血脉38-43
- 第二节 与现代相融——《生死疲劳》的现代气息43-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作品53-54
- 附件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闳;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5期
2 王光东;;复苏民间想象的传统和力量——由莫言的《生死疲劳》说起[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6期
3 陈晓明;;“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01期
4 刘伟;;“轮回”叙述中的历史“魅影”——论莫言《生死疲劳》的文本策略[J];文艺评论;2007年01期
5 王文捷;;《生死疲劳》:历史的民间表象建构——论莫言历史叙事的文化方式[J];小说评论;200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生死疲劳》的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3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