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
本文关键词:“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入话是话本小说特有的文学样式,入话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渊源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论述入话起源于“兴”并受其影响,两者都置于正文的开篇起着引出正文和表达作者思想的目的,只是入话较“兴”的表达更为直接,读者更容易理解。此外,鲁迅、胡士莹、郑振铎等大家以及黄霖、陈大康等现当代学者也对话本小说的入话做了深入研究。阅读学者的作品时,发现很多学者对入话中小故事的研究着墨较多,入话中小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话本小说的作者将历史故事放入入话时做了怎样的改编,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以“三言”为例,作者冯梦龙在“三言”的入话中加入历史故事并对历史故事进行适合作品编撰的改编。形式上追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上追求喜闻乐见,贴近群众需求;思想上增强道德性,感染力。经过通俗化的处理,历史故事更加适应“三言”的编撰需要。具体而言,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全面分析文本比较文献中与文本中的同一历史故事,明确入话中的历史故事并将这些历史故事进行整理,发现历史故事主要分布于入话释论和入话故事中,接下来运用定量分析法分析数据,从数量来看,“三言”中讲史话本较多、入话中入话释论的历史故事居多;从特点来看,入话中历史故事主题鲜明、应用广泛、内涵丰富;从作用来看,入话中与正话故事主题相同的历史故事加深了正话主题思想、与正话故事主题相反的历史故事衬托了正话主题思想、与正话故事主题错位的历史故事看似与正话无关,实际上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促进了故事的发生。经过这三个方面的梳理,确定了“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数量和作用,作者运用这些内涵丰富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思想。其次,分析“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方法,冯梦龙从四个方面对选入入话中的历史故事进行改编,语言形式上,作者变历史故事的文言文语言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语言,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人物形象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一改正史中严肃威仪的神化形象变成有血有肉的普通百姓形象,甚至带有少许市井气息;小说立意上,明清话本小说主要反应日常生活中的人事道理,即便是讲述历史故事,读者也可以从历史故事中感受到与目前生活有关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向及行为方式;审美趣味上,明清话本小说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阶级的审美品位,而是尽可能让所有的阶层都接受话本小说。作者通过改变入话中历史故事的思想性和娱乐性来宣传劝世讽时思想,满足各阶层的审美需要。最后,对“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冯梦龙之所以改编“三言”入话中的历史故事是受到史传文学传统、话本小说发展以及冯梦龙的文人身份与文学观念三方面的影响。中国是个重史的大国,史传的传统对话本小说产生深刻影响,话本小说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在发展过程中渐趋规范化。冯梦龙在文学自觉性的影响下,也自觉对话本小说进行改进。宋元话本通过冯梦龙等文人的改进,逐渐摆脱了质朴粗糙的外表,呈现出新的文体特色。改进后的话本小说从形式上看,入话与正文衔接更加紧密,入话中小故事由原来宋元话本的可有可无、随意穿插变得不可或缺并与正话协调一致;从内容上看,入话故事由纷繁芜杂转而井然有序,与作者创作思想密切相关;从作用上看,改进后的入话加强了作者提高话本小说地位和通过话本小说表达教化观念的思想。入话成为明清话本小说的固定组成部分,反映作者提高小说文学地位和通过小说表达劝诫教化思想的创作意图。改进后的话本小说渐趋改变了“说书体”的外貌,初步呈现了“小说体”的形态。
【关键词】:“三言” 入话 历史故事 通俗化
【学位授予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5
- (一)概念阐述10-11
- (二)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11-14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4-15
- 一、“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分析15-25
- (一)“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分布15-19
- (二)“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特点19-22
- 1.主题鲜明19-20
- 2.实用性强20-22
- 3.内涵丰富22
- (三)入话中历史故事的作用22-25
- 1.与正话故事相同,正面衬托正话23-24
- 2.与正话故事相反,,反面烘托正话24
- 3.与正话故事错位,触动读者感想24-25
- 二、“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方法25-35
- (一)语言形式通俗化25-27
- (二)人物形象市俗化27-29
- (三)小说立意平民化29-32
- (四)审美趣味大众化32-35
- 三、“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通俗化的原因35-48
- (一)史传文学传统35-39
- 1.结构、内容上的影响35-38
- 2.精神上的影响38-39
- (二)话本小说的发展39-42
- (三)冯梦龙的文人身份与文学观念42-48
- 1.冯梦龙的文人身份43-45
- 2.冯梦龙的文学观念45-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3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洪;;秀逗——历史故事[J];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2006年02期
2 ;历史故事[J];青少年日记;2004年22期
3 小敏;我与电脑的历史故事[J];电脑技术;2004年10期
4 ;历史故事[J];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13年06期
5 ;对新编历史故事剧《虢都遗恨》的评论综述[J];东方艺术;2005年16期
6 ;对新编历史故事剧《九鼎歌》的评论综述[J];东方艺术;2005年16期
7 ;对新编历史故事剧《珠帘秀》的评论综述[J];东方艺术;2005年16期
8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反映良好[J];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04期
9 ;历史故事[J];小学阅读指南(一二年级版);2010年07期
10 ;对新编历史故事剧《牡丹魂》的评论综述[J];东方艺术;2005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樊葵芳;;历史故事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通讯员 高景田 李华绚 记者 高志顺;全省第二届革命历史故事大赛决赛在霸州举行[N];河北日报;2007年
2 司徒一凡;一本讲述英国历史故事的邮书[N];中国集邮报;2012年
3 陈醉;历史故事未必都浪漫[N];人民政协报;2014年
4 蔡今;历史撬动财富之门[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陈炜;绿园景色美 细节留缺憾[N];连云港日报;2008年
6 记者 刘建业邋通讯员 申荣华 王士虎;新编历史故事剧《运河老店》再次公演[N];济宁日报;2008年
7 宋建才;喜读《江阴历史故事》[N];江阴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佳楠;“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D];喀什大学;2015年
2 陈蕾;历史故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三言”入话中历史故事的通俗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