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9 10:17
余华自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凭借着不断的创新与挑战,逐渐赢得了精英读者和大众读者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余华小说的接受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本论文以“余华小说接受”为研究重心,联系文学创作与生产的历史文化“场域”,旨在揭示映现在余华小说“意义生成”过程中的文学生产、流通、消费与再生产的故事,主要探究以下问题:读者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他们是如何“阅读”和接受余华的小说?读者接受对余华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对余华小说的创作姿态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此,本论文分三章进行论述:首先,从宏观角度切入,分析余华“先锋”小说的阅读空间是如何生成的。本文认为,余华能够受到文学界的关注与80年代“先锋文学思潮”的形成有关,与“纯文学”想象下的“文学本体论”的建构相关。精英读者主要是为了打破“传统现实主义”写作“一统文坛”的僵局,追求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因此,1985年左右,当马原、余华、孙甘露等人用“怎么写”挑战“写什么”时,能够受到文学期刊、文学编辑和文学批评的赞赏与提携。1986-1987年左右,余华的小说创作追求一种“虚伪的形式”和“精神...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余华“先锋”小说阅读空间的生成
第一节 “先锋作家”的形式和语言突围
第二节 “先锋小说”的公共传播
第三节 “文学本体论”的建构
第二章 余华小说的精英化接受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再创造”
一、1988-1989年:“写实”与“更新”批评理念
二、1990-2005年:“先锋”-“转型”批评理念
三、2005至今:多声部批评理念
第二节 文学选本的“筛选”
一、作品编选策略与文学选本
二、个案分析:文学史对余华的“书写”
第三节 精英接受的文学史意义
一、“文学批评”与作家“身份认同”
二、“知识”的“规训”与“遮蔽”
第三章 余华小说的大众化接受
第一节 余华小说接受形式的变迁
一、《活着》的剧本化改造
二、《兄弟》《第七天》的立体传播
第二节 文学与“人生”的共鸣——以《活着》为样本
一、“热读”:《活着》的接受概况
二、发现“黄金屋”——“励志”“历史”
第三节 大众化接受的文学史意义
一、“专业批评”与“业余点评”的并行
二、读者接受对余华写作姿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072707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余华“先锋”小说阅读空间的生成
第一节 “先锋作家”的形式和语言突围
第二节 “先锋小说”的公共传播
第三节 “文学本体论”的建构
第二章 余华小说的精英化接受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再创造”
一、1988-1989年:“写实”与“更新”批评理念
二、1990-2005年:“先锋”-“转型”批评理念
三、2005至今:多声部批评理念
第二节 文学选本的“筛选”
一、作品编选策略与文学选本
二、个案分析:文学史对余华的“书写”
第三节 精英接受的文学史意义
一、“文学批评”与作家“身份认同”
二、“知识”的“规训”与“遮蔽”
第三章 余华小说的大众化接受
第一节 余华小说接受形式的变迁
一、《活着》的剧本化改造
二、《兄弟》《第七天》的立体传播
第二节 文学与“人生”的共鸣——以《活着》为样本
一、“热读”:《活着》的接受概况
二、发现“黄金屋”——“励志”“历史”
第三节 大众化接受的文学史意义
一、“专业批评”与“业余点评”的并行
二、读者接受对余华写作姿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072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7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