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
发布时间:2021-03-13 21:20
《古诗十九首》因被梁昭明太子萧统收录在《文选》中而得名,虽仅仅是十九首没有主名的抒情短诗,但一直受到诗论家的赞赏,且一度与《诗经》相提并论。这一特殊现象,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关注,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关于它的研究多集中在探究作者、创作时代、思想内涵、艺术成就这几个方面。笔者在深入学习《古诗十九首》后,对于为何这十九首诗歌能被《文选》收录且被诸多杰出的艺术家所称赞感到十分困惑,从现存文献资料中难以找到令自己信服的理由。机缘巧合,笔者了解了王澍的“文体自觉”论、任树民的“艺术特质视域”理念,再结合往昔所学习的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理论,大胆猜测:《古诗十九首》最伟大的成就应当是标志着中国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在探究、验证之前,笔者深入思考“‘诗歌自觉抒情’是否可论”以及“‘诗歌自觉抒情’是否具有共性特质”这两大问题,最终得出“《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可论且具备共性特质”,这是本文研讨的基本前提。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论证“《古诗十九首》中诗歌自觉抒情的实现”:首先,以作家、作品、世界、读者作为研讨视域去呈现“《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内涵表现”。考虑到相关可信资料的不足,主要以作...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2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内涵表现
2.1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抒情个体觉醒
2.1.1 通过“言己”主题吐露主观需求
2.1.2 通过“生命”观表现客观需求
2.2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抒情范式自觉
2.2.1 实现了语言的自觉
2.2.2 实现了“兴象”的自觉
2.3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选用抒情背景
2.4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抒情实现自觉观照读者群体
第3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艺术手法
3.1 运用浅貌深衷的语言进行抒情
3.1.1 运用概括化的语言抒情
3.1.2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抒情
3.2 运用直婉相补的结构进行抒情
3.2.1 运用直线结构进行抒情
3.2.2 运用非直线结构进行抒情
3.3 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抒情
3.3.1 利用以虚表实进行抒情
3.3.2 利用以实带虚进行抒情
第4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探因
4.1 《古诗十九首》受前代作品抒情意识的影响
4.1.1 受原始歌谣抒情意识的影响
4.1.2 受《诗经》抒情意识的影响
4.1.3 受“楚辞”抒情意识的影响
4.2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已开启人对于自身的集中思考
4.2.1 人祸天灾开启了人对于“身”的集中思考——生命短促
4.2.2 百家争鸣开启了人对于“心”的集中思考——人生价值
4.3 《古诗十九首》的作家已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抒情需求
4.3.1 教育背景赋予作家创作能力
4.3.2 创作背景激发作家抒情需求
第5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意义
5.1 对抒情诗的发展而言:树立了创作典范
5.1.1 塑造了“游子”“思妇”这一对典型的抒情角色
5.1.2 确立了两种典型的抒情主题
5.1.2.1 “离别相思”的主题
5.1.2.2 “伤时失意”的主题
5.1.3 建立了两大典型的抒情范式
5.1.3.1 利用五言的形式抒情
5.1.3.2 利用比兴的手法抒情
5.2 对诗歌史的发展而言: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
5.2.1 开辟了规模化、自觉化的文人“诗”创作道路
5.2.2 开辟了系统表现个体生存需求的诗歌创作道路
5.3 对文学史的发展而言:推动了由“人的觉醒”到“文的自觉”这一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080927
【文章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2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内涵表现
2.1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抒情个体觉醒
2.1.1 通过“言己”主题吐露主观需求
2.1.2 通过“生命”观表现客观需求
2.2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抒情范式自觉
2.2.1 实现了语言的自觉
2.2.2 实现了“兴象”的自觉
2.3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选用抒情背景
2.4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抒情实现自觉观照读者群体
第3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艺术手法
3.1 运用浅貌深衷的语言进行抒情
3.1.1 运用概括化的语言抒情
3.1.2 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抒情
3.2 运用直婉相补的结构进行抒情
3.2.1 运用直线结构进行抒情
3.2.2 运用非直线结构进行抒情
3.3 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进行抒情
3.3.1 利用以虚表实进行抒情
3.3.2 利用以实带虚进行抒情
第4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探因
4.1 《古诗十九首》受前代作品抒情意识的影响
4.1.1 受原始歌谣抒情意识的影响
4.1.2 受《诗经》抒情意识的影响
4.1.3 受“楚辞”抒情意识的影响
4.2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已开启人对于自身的集中思考
4.2.1 人祸天灾开启了人对于“身”的集中思考——生命短促
4.2.2 百家争鸣开启了人对于“心”的集中思考——人生价值
4.3 《古诗十九首》的作家已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和抒情需求
4.3.1 教育背景赋予作家创作能力
4.3.2 创作背景激发作家抒情需求
第5章 《古诗十九首》中诗歌实现自觉抒情的意义
5.1 对抒情诗的发展而言:树立了创作典范
5.1.1 塑造了“游子”“思妇”这一对典型的抒情角色
5.1.2 确立了两种典型的抒情主题
5.1.2.1 “离别相思”的主题
5.1.2.2 “伤时失意”的主题
5.1.3 建立了两大典型的抒情范式
5.1.3.1 利用五言的形式抒情
5.1.3.2 利用比兴的手法抒情
5.2 对诗歌史的发展而言:开辟了新的创作道路
5.2.1 开辟了规模化、自觉化的文人“诗”创作道路
5.2.2 开辟了系统表现个体生存需求的诗歌创作道路
5.3 对文学史的发展而言:推动了由“人的觉醒”到“文的自觉”这一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080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08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