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鲁迅早期“个”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4 12:27
  作为一门显学,关于鲁迅的研究经历了从政治研究到思想研究再到价值研究的变化历程,这是学术研究的前进过程,也是鲁迅深入被解读的必然发展。作为一项研究,要真正走进鲁迅读懂鲁迅,需要走入鲁迅内心探究鲁迅思想深层,唯有探究思想产生的内里源头和生发原因,方能读透鲁迅思想渗透之下呈现出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回归一个真实而深刻的鲁迅形象。论文将研究重点着重于鲁迅早期“个”思想,研究范畴覆盖鲁迅全部的文学和创作活动。纵观鲁迅一生,“个”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语境的影响和渗透,而“个”思想的呈现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其生发和衍变的发展过程。以思想研究为核心,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对鲁迅“个”思想的研究始于早期五篇文言论文,历经《呐喊》时期,《彷徨》时期,《野草》时期,贯穿其一生。五篇文言论文蕴涵鲁迅早期“个”思想内涵,也奠定鲁迅终其一生的思想指引,其后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是早期“个”思想的延续发展,也是折射呈现。“个”思想是对鲁迅思想的概括和定位。“个”的内涵所指和意义范畴与“个人”“个性”以及“个人主义”有别,在此,“个”之所指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学或文化学概念,而是一个文学性概念,它包括从自我出发的人的个体生活和生命...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个”的界定
    第一节 “个”的概念所指与界定
        一、“个人”与“个人主义”
        二、“个人”与“自我”
        三、“个”与“个人”
    第二节 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展与衍变
        一、“个”淹没于“群”
        二、“人”过渡到“个人”
        三、“个人”分离于“人”
    第三节 “个”在鲁迅思想中的位置
        一、“个体”的精神内涵与“主观”意力之独立
        二、作为个体的人生历程和自我认同过程
第二章 “个”思想形成的时代语境
    第一节 鲁迅早期“个”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以己为中枢”
        二、“个人”与“众数”的对立
    第二节 “个”与“群”:早期鲁迅与晚清思想的若干关联
        一、严复的“群己之辩”与梁启超的“新民之说”
        二、章太炎的“依自不依他”与鲁迅“个”思想的生成与发展
    第三节 “自我”与“个人”:异域语境与早期“个”思想的形成
        一、西方思想资源中鲁迅“个”的思想:以尼采、施蒂纳为中心
        二、鲁迅“个”思想的生成:基于中西语境的选择与接受
第三章 早期五篇文言论文中“个”思想的梳理
    第一节 “超乎群动”的“人类之能”
    第二节 “科学”与“神思”、“思理”与“圣觉”
    第三节 “灵明”与“精神”、“主观”与“意力”
    第四节 “心声”“新声”“诗力”“诚”
    第五节 “内曜”“心声”
第四章 “个”思想的发现与衍变
    第一节 “个的自觉”
        一、主体之“无”与“罪的自觉”
        二、“个的自觉”:启蒙思想的确证
    第二节 “个人的发现”与五四时期鲁迅“个”思想的衍变
        一、五四之“公同信仰”与鲁迅之“个”
        二、“个”之质疑与重塑:“呐喊”与“绝望”、“彷徨”与“心声”
    第三节 “个”之重新觉醒与生命的筹划
        一、《野草》:生命的追问
        二、“个”思想与鲁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独立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绝望与希望之外: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析论[J]. 孙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2]留日期间鲁迅文学思想的生成(1902—1909)[J]. 朱晓江.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3)
[3]“新民”与“立人”:梁启超与鲁迅启蒙思想之比较[J]. 高力克.  天津社会科学. 2019(01)
[4]鲁迅关于个性主义的信念及知识[J]. 孙淑芳,许祖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5]五四时期个人观的觉醒及其演变进程[J]. 张辉.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1)
[6]从“相互主体性”观照鲁迅的博物学视野[J]. 涂昕.  文艺研究. 2018(01)
[7]从《齐物论释》到《故事新编》——章太炎、鲁迅与先秦诸子思想关系略论(上)[J]. 张芬.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8]国家/国民、国家/民族:国家认同的两个面向[J]. 许纪霖.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6)
[9]五四前期“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形成考论[J]. 张先飞.  史学月刊. 2017(06)
[10]鲁迅重构“中国形象”的文化机制与精神立场[J]. 吴翔宇.  求索. 2017(02)

博士论文
[1]神话隐喻与鲁迅启蒙思想研究[D]. 林银花(Lim Eun Hwa).浙江大学 2016
[2]鲁迅的黑暗体验与书写研究[D]. 王海燕.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论鲁迅内在精神之发生[D]. 刘超.浙江大学 2014
[4]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D]. 刘颖异.吉林大学 2013
[5]“我”与“我们”:鲁迅个人主义命运考论[D]. 刘朋朋.山东大学 2013
[6]鲁迅小说时间诗学研究[D]. 胡志明.华中师范大学 2013
[7]论丸山昇的鲁迅研究[D]. 李明晖.吉林大学 2012
[8]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 张巧玲.山东大学 2012
[9]死亡视域下的鲁迅[D]. 肖国栋.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0]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D]. 严冰.福建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04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204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2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