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焯前后期词学思想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10:52
陈廷焯是晚清词坛中承前启后的词学大家,随着他由浙入常的治学经历,其词学思想也呈现出前后两种不同风貌。陈廷焯前期师法浙派,形成了以“雅正”为核心的词学观,后期则在师友影响下投身常派,重构了属于自己的词论体系——“沉郁说”。首先,在尊体观方面,前期陈氏从词的合乐特征出发,形成了词“肇于赓歌,成于乐府”的源流认识,但在诗词关系上仍将词推到了“补诗之阙”的旁属地位;后期陈廷焯则将词体视为“风骚之流派”,表现出由审美形式向精神内质转化的倾向,同时也将词体地位推到了“诗词一理”的高度。其次,在论词宗旨方面,陈氏前期以“雅正”论词,强调词应措语婉雅、怨而不怒、丽而有则,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沉郁”风格的偏好;后期他则将“雅正”旁置,开始以“沉郁”论词,实现了由风格论向创作论的转化,缔造了体大思精的“沉郁说”。最后,在批评思想方面,陈氏前期对于俗文学往往抱以包容态度,秉持“尚文”的文质观念,后期则一改前态,呈现出“崇雅抑俗”“质重于文”的论词倾向。最后一章则集中探讨了引发陈氏词学思想变化的种种原因。浙、常两派的理论分歧是造成陈氏词学思想前后差异的直接原因,但却不是引发这场变化的实质因素。一方面,伴随着词...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第六章陈廷焯词学思想变化原因探赜73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诞生史。如果我们用“心理社会均衡”模型来分析陈廷焯与清末现实的关系,那么第2层可以将之定义为现实社会或者现实生活,这样第3层是家人朋友等亲密关系,第4层和第5层则是他的情感与心理活动,以及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下图:图5-2陈廷焯的“心理社会均衡”构造清末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历史背景无疑是陈廷焯现实生活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图中1层与2层中的内容,它们不仅影响社会运作,也会对个体生存造成直接威胁。不过,由于这些残酷现实与陈氏本人尚不构成亲密关系,所以并不会引起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动。换而言之,虽然清末屈辱的社会历史画卷早在陈氏出生前便已徐徐展开,但最初这一社会现实其实并未碰触到陈氏“个人的社会与文化”层面,牢靠的亲密层令他得以长期保持心理与社会间的均衡关系,从而呈现出身心稳定的个人状态。这一说法虽不可思议,但却有迹可循。对于陈廷焯而言,清末凋零残败的现实情状并非突发于一朝一夕间,而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已尘埃落定的现实面貌,故而他原始的“心理社会均衡状态”本就建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上。面对列强环伺、岌岌可危的国势,他虽然“尝念朝政不纲,辄中宵不寐,痛饮沈醉”①,但这些烦恼忧愁都只是一时的,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并不会造成他心灵社会的崩塌。今朝醉罢,明日他依然可以在好友的陪伴下填词赋诗、互诉衷肠。事实上,《白雨斋词话》②中也确实记载有他二十四岁落榜后,赴好友王凤①(清)陈廷焯著,屈兴国校注:《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下册,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852页。②(清)陈廷焯撰,孙克强主编:《白雨斋词话全编》下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282-1283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陈廷焯诗词学著述三考[J]. 张海涛. 中国韵文学刊. 2019(01)
[2]缘情与尊体: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历史演变[J]. 王毅. 河北学刊. 2018(06)
[3]陈廷焯金元词的认识及变化析论[J]. 李春丽. 中国韵文学刊. 2018(02)
[4]走向文本:元明词学趋向论[J]. 陈水云. 长江学术. 2018(01)
[5]王耕心、李慎传对陈廷焯词学思想影响之重估[J]. 张海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6]论词的尊体方式[J]. 曲晟畅,舒云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7]尊体意识与典范追求——以清词序跋为中心[J]. 沙先一. 文艺研究. 2016(12)
[8]陈廷焯研究综述[J]. 张海涛. 中国韵文学刊. 2016(01)
[9]“丽则”:扬雄赋论与汉赋嬗变[J]. 车瑞,刘冠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4)
[10]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重新分期[J]. 刘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博士论文
[1]晚清同光词坛研究[D]. 桂珊.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研究[D]. 吴淑玲.河北大学 2005
[3]中晚期常州词派研究[D]. 朱德慈.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张惠言词学思想研究[D]. 龙鹏屹.吉首大学 2016
[2]清代江南乡试研究[D]. 邹艳妮.湖南大学 2016
[3]《词则》研究[D]. 王娅.安徽大学 2015
[4]潘德舆诗学思想研究[D]. 徐然.江南大学 2014
[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研究[D]. 宋蔚兰.广西民族大学 2014
[6]陈廷焯《云韶集》研究[D]. 林枫竹.南京大学 2013
[7]何焯诗歌批评研究[D]. 孙丽华.江西师范大学 2012
[8]陈廷焯“沉郁”说词学理论研究[D]. 王喆.广西师范大学 2010
[9]陈廷焯词论研究[D]. 李锐.华中师范大学 2009
[10]晚清时期的灾荒及清政府的赈灾措施[D]. 张若开.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7665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型
第六章陈廷焯词学思想变化原因探赜73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诞生史。如果我们用“心理社会均衡”模型来分析陈廷焯与清末现实的关系,那么第2层可以将之定义为现实社会或者现实生活,这样第3层是家人朋友等亲密关系,第4层和第5层则是他的情感与心理活动,以及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如下图:图5-2陈廷焯的“心理社会均衡”构造清末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历史背景无疑是陈廷焯现实生活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图中1层与2层中的内容,它们不仅影响社会运作,也会对个体生存造成直接威胁。不过,由于这些残酷现实与陈氏本人尚不构成亲密关系,所以并不会引起他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动。换而言之,虽然清末屈辱的社会历史画卷早在陈氏出生前便已徐徐展开,但最初这一社会现实其实并未碰触到陈氏“个人的社会与文化”层面,牢靠的亲密层令他得以长期保持心理与社会间的均衡关系,从而呈现出身心稳定的个人状态。这一说法虽不可思议,但却有迹可循。对于陈廷焯而言,清末凋零残败的现实情状并非突发于一朝一夕间,而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已尘埃落定的现实面貌,故而他原始的“心理社会均衡状态”本就建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上。面对列强环伺、岌岌可危的国势,他虽然“尝念朝政不纲,辄中宵不寐,痛饮沈醉”①,但这些烦恼忧愁都只是一时的,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并不会造成他心灵社会的崩塌。今朝醉罢,明日他依然可以在好友的陪伴下填词赋诗、互诉衷肠。事实上,《白雨斋词话》②中也确实记载有他二十四岁落榜后,赴好友王凤①(清)陈廷焯著,屈兴国校注:《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下册,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852页。②(清)陈廷焯撰,孙克强主编:《白雨斋词话全编》下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282-1283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陈廷焯诗词学著述三考[J]. 张海涛. 中国韵文学刊. 2019(01)
[2]缘情与尊体: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历史演变[J]. 王毅. 河北学刊. 2018(06)
[3]陈廷焯金元词的认识及变化析论[J]. 李春丽. 中国韵文学刊. 2018(02)
[4]走向文本:元明词学趋向论[J]. 陈水云. 长江学术. 2018(01)
[5]王耕心、李慎传对陈廷焯词学思想影响之重估[J]. 张海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6]论词的尊体方式[J]. 曲晟畅,舒云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7]尊体意识与典范追求——以清词序跋为中心[J]. 沙先一. 文艺研究. 2016(12)
[8]陈廷焯研究综述[J]. 张海涛. 中国韵文学刊. 2016(01)
[9]“丽则”:扬雄赋论与汉赋嬗变[J]. 车瑞,刘冠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4)
[10]试论清代浙西词派的重新分期[J]. 刘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博士论文
[1]晚清同光词坛研究[D]. 桂珊.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研究[D]. 吴淑玲.河北大学 2005
[3]中晚期常州词派研究[D]. 朱德慈.南京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张惠言词学思想研究[D]. 龙鹏屹.吉首大学 2016
[2]清代江南乡试研究[D]. 邹艳妮.湖南大学 2016
[3]《词则》研究[D]. 王娅.安徽大学 2015
[4]潘德舆诗学思想研究[D]. 徐然.江南大学 2014
[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研究[D]. 宋蔚兰.广西民族大学 2014
[6]陈廷焯《云韶集》研究[D]. 林枫竹.南京大学 2013
[7]何焯诗歌批评研究[D]. 孙丽华.江西师范大学 2012
[8]陈廷焯“沉郁”说词学理论研究[D]. 王喆.广西师范大学 2010
[9]陈廷焯词论研究[D]. 李锐.华中师范大学 2009
[10]晚清时期的灾荒及清政府的赈灾措施[D]. 张若开.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27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32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