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莎菲”如何驯服革命——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本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4 12:56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主要根据作者杨沫早年的感情经历撰写而成。但在小说中,女性并非"空洞的能指",甚至不止于"可见的女性"。这表现在,在挪用"人在历史中成长"等叙述机制改写自己的情恋本事时,杨沫未将自我青春/情欲记忆予以删除或零散化,而是以革命的名义相对完整地记录了自己的隐秘经验,尤其是以"成长"机制将自己不宜公开的"莎菲"化的婚外私情翻转成了圣洁的"革命时代的爱情"。可以说,《青春之歌》是1950-1970年代并不多见的敢于挪用、利用乃至驯服革命为己所用的充满内在复杂性的症候性文本。 

【文章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05)

【文章页数】:13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义成长小说——以《青春之歌》为例[J]. 宋明炜,康凌.  东吴学术. 2011(02)
[2]“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为中心[J]. 贺桂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03)
[3]“人在历史中成长”——《青春之歌》与“新文学”的现代性问题[J]. 李杨.  文学评论. 2009(03)
[4]《青春之歌》的再论证[J]. 宋剑华,刘冬梅.  小说评论. 2008(05)
[5]青年·爱情·自然权利和性——当代文学的中国故事[J]. 蔡翔.  文艺争鸣. 2007(10)
[6]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及其美学变迁的一个视角[J].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2003(02)
[7]成长·政治·性——对“十七年文学”经典作品《青春之歌》的一种阅读方式[J]. 李杨.  黄河. 2000(02)
[8]爱情·幸福·林道静及其他[J]. 王耀文.  书屋. 1998(02)
[9]我怎样唱出‘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写作前后的日记(四)[J]. 杨沫.  新闻与写作. 1985(11)
[10]林道静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吗?[J]. 张虹.  中国青年. 1959 (04)



本文编号:3342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342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2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