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记忆、认同与想象——文化记忆视野下重读迟子建长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1-08-14 21:29
  迟子建善于以朴素的文学语言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其长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东北地域百年的历史与现实,勾勒出了完整的记忆框架。作为记忆的载体,迟子建的长篇小说融汇了个人和集体记忆的复杂样貌,并以"东北"为记忆场域延展出巨大的意义表现空间。正史文献中被忽略掉的"人"以及被逐渐淡忘的记忆在迟子建的虚构和想象中得以激活、重现,宏阔的叙述笔法在彰显记忆的功能性意义的同时,尝试保留一份真实的社会历史档案。迟子建对东北黑土地的历史与文化、现实与记忆的持续性书写,使得其长篇小说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和艺术价值。 

【文章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2020,(08)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作为记忆载体的文学
二、地方:建立身份认同的“记忆场域”
三、文学创作与记忆的功能维度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迟子建的“文学东北”——重读《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和《白雪乌鸦》[J]. 张学昕.  当代文坛. 2019(03)
[2]书写、场域与认同:我国近二十年文化记忆研究综述[J]. 刘慧梅,姚源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3]从“北极村”到“地球村”的灵魂时空——迟子建小说的文化人类学意义[J]. 张学昕,韩雪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5)
[4]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J]. 金寿福.  外国语文. 2017(02)
[5]“文艺与记忆”研究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以三个关键词为核心的考察[J]. 陶东风.  文艺研究. 2011(06)
[6]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J]. 刘亚秋.  社会. 2010(05)
[7]文学:记忆的邀约与重构[J]. 洪治纲.  文艺争鸣. 2010(01)
[8]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J]. 王汉生,刘亚秋.  社会. 2006(03)
[9]“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J]. 迟子建,闫秋红.  小说评论. 2002(02)
[10]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 方守金,迟子建.  文艺评论. 2001(03)



本文编号:3343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343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