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与中国当代国家文学
发布时间:2021-10-22 12:47
中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建构,既是现代民族国家文学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特殊性的体现,但其体制化资源却主要来自前苏联。从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并于1934年8月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奠定了前苏联国家文学的基础,展现出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下新的国别文学发展愿景及其发展路径,对我国当代国家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构建的一个代表和缩影,并为新中国国家文学提供了创作范式,创造了成功经验。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青年出版社与“红色经典”[J].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4)
[2]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概说——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J]. 吴俊. 文艺争鸣. 2007(02)
[3]镌刻在红岩上的足迹——萧泽宽与重庆[J]. 李彦一. 红岩春秋. 2003(04)
[4]我与《红岩》[J]. 张羽. 新文学史料. 1987(04)
[5]关于小说《红岩》的写作[J]. 杨益言. 新文学史料. 1980(02)
本文编号:3451128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青年出版社与“红色经典”[J].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4)
[2]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概说——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J]. 吴俊. 文艺争鸣. 2007(02)
[3]镌刻在红岩上的足迹——萧泽宽与重庆[J]. 李彦一. 红岩春秋. 2003(04)
[4]我与《红岩》[J]. 张羽. 新文学史料. 1987(04)
[5]关于小说《红岩》的写作[J]. 杨益言. 新文学史料. 1980(02)
本文编号:3451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5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