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白纻歌》综论
发布时间:2021-11-03 07:19
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白纻歌》54首,约占“杂舞”类歌辞的30%,所占比例大,应引起重视。近年来,对《白纻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多局限于对“白纻舞”舞蹈的复现,相关的文学研究甚少。本文主要以乐府《白纻歌》为研究对象,结合音乐、舞蹈、文学等背景,对《白纻歌》的起源、流变、主题及艺术形式诸方面加以综合研究。论文由绪论、主体(共三个章节)和结语组成。第一章,“白纻”概说,包括“白纻”、“白纻舞”、《白纻歌》三部分。《白纻歌》因“白纻”舞衣而得名,最早被孙皓采撷入宫,后经各朝各代的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乐府诗体。本章节首先探讨了白纻的产生和应用,因白纻的广泛使用,故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接着论述《白纻歌》作为舞曲歌辞与舞蹈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白纻舞”的起源和舞蹈形式,明确舞蹈和诗歌的关系。《白纻歌》在晋朝之后被广泛传唱并产生大量拟作,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白纻歌》的宫廷文学属性,但所体现的宫廷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与当时代的王朝政治和社会风气有关。另外,《白纻歌》产生并兴盛于吴地,与此地文化也有一定关系,主要体现在吴地人民的“崇鸟意识”和“巫文化”风俗。第二章,主要论述乐府《白纻歌...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白纻”概说
第一节 “白纻”及《白纻》舞、歌
一 “白纻”的产生和应用
二 “白纻舞”的起源和舞蹈形式
三 《白纻歌》的传唱及拟作
第二节 《白纻歌》的宫廷文学属性
一 作者多为朝廷重臣
二 内容以雅颂为主
第三节 《白纻歌》的文化意蕴
一 崇鸟意识的体现
二 巫舞和巫文化
小结
第二章 乐府《白纻歌》的溯源探流
第一节 《白纻歌》在魏晋的兴起
一 孙吴时期童谣《白纻歌》的出现
二 《晋白纻舞歌诗》的形成
第二节 《白纻歌》在南朝的发展
一 《白纻歌》大雅化
二 刘宋文人拟古乐府《白纻歌》
三 梁朝《白纻歌》与“宫体诗”
第三节 《白纻歌》在隋唐的独立
一 隋朝“燕乐”兴起后《白纻歌》的现状
二 盛、中唐时期《白纻歌》拟作盛况
三 晚唐《白纻歌》及《白苎》词、曲的兴起
小结
第三章 乐府《白纻歌》的创作主题及诗歌形式
第一节 《白纻歌》创作主题的复与变
一 复:盛称舞者之美,宜及芳时为乐
二 变:“闺怨”及“讽喻”
第二节 《白纻歌》的诗歌形式
一 《白纻歌》与柏梁体及七言诗的关系
二 艺术表现——用韵、声律、句式、篇章等
第三节 李白拟作鲍照《白纻歌》
一 诗歌形式的相似性
二 诗歌主题的创新性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73278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白纻”概说
第一节 “白纻”及《白纻》舞、歌
一 “白纻”的产生和应用
二 “白纻舞”的起源和舞蹈形式
三 《白纻歌》的传唱及拟作
第二节 《白纻歌》的宫廷文学属性
一 作者多为朝廷重臣
二 内容以雅颂为主
第三节 《白纻歌》的文化意蕴
一 崇鸟意识的体现
二 巫舞和巫文化
小结
第二章 乐府《白纻歌》的溯源探流
第一节 《白纻歌》在魏晋的兴起
一 孙吴时期童谣《白纻歌》的出现
二 《晋白纻舞歌诗》的形成
第二节 《白纻歌》在南朝的发展
一 《白纻歌》大雅化
二 刘宋文人拟古乐府《白纻歌》
三 梁朝《白纻歌》与“宫体诗”
第三节 《白纻歌》在隋唐的独立
一 隋朝“燕乐”兴起后《白纻歌》的现状
二 盛、中唐时期《白纻歌》拟作盛况
三 晚唐《白纻歌》及《白苎》词、曲的兴起
小结
第三章 乐府《白纻歌》的创作主题及诗歌形式
第一节 《白纻歌》创作主题的复与变
一 复:盛称舞者之美,宜及芳时为乐
二 变:“闺怨”及“讽喻”
第二节 《白纻歌》的诗歌形式
一 《白纻歌》与柏梁体及七言诗的关系
二 艺术表现——用韵、声律、句式、篇章等
第三节 李白拟作鲍照《白纻歌》
一 诗歌形式的相似性
二 诗歌主题的创新性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73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7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