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师陀《大马戏团》的戏剧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3 09:21
  师陀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作家。他不仅在小说及散文创作上取得成功,而且在戏剧创作领域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尤以《大马戏团》的创作最为成功。《大马戏团》是师陀戏剧创作的开山之作,根据俄国作家安德烈耶夫的《吃耳光底人》改编而来,这部戏剧的创作显示了作为小说家的师陀在戏剧创作上的非凡才能,代表着师陀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极具研究价值。笔者将以戏剧艺术创作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师陀的创作观念以及特殊的历史语境对师陀《大马戏团》的戏剧艺术成就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师陀的戏剧创作简况、《大马戏团》的再创造以及《大马戏团》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以小说的方式塑造戏剧形象。长于小说创作的师陀在进入戏剧创作领域时,将其在小说创作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大马戏团》的创作中,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本章中,笔者首先对师陀在上海沦陷期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由小说到戏剧的创作转向进行了介绍;其次,具体分析了师陀在《大马戏团》的创作中所展现的“事随人走”“人物第一”以及“多人多事”的小说化人物塑造手法。第二章,游离于左翼与京派之间的戏剧冲突构建。《大马戏团》中戏剧冲突...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师陀戏剧创作简述
    (二)《大马戏团》的再创造
        1.改写《吃耳光底人》的原因
        2.改编形态
    (三)《大马戏团》研究现状
一、以小说的方式塑造戏剧形象
    (一)师陀从小说向戏剧的创作转向
        1.从小说创作转向戏剧创作的时代要求
        2.这一特殊时期下师陀的戏剧创作
    (二)《大马戏团》小说化的人物塑造手法
        1.“事随人走”“人物第一”
        2.“多人多事”:人物的典型性和丰富性
二、游离于左翼与京派之间的戏剧冲突构建
    (一)对左翼戏剧的吸收:《大马戏团》中的阶级冲突
    (二)对左翼戏剧的反叛与创新:避免公式化的阶级斗争
        1.小人物的矛盾斗争展现大的社会冲突
        2.将社会矛盾转化为人物关系间的性格冲突
    (三)若隐若现的京派风:聚焦于人性的内在冲突
三、独特的戏剧语言艺术
    (一)戏剧语言的诗化特征
    (二)强烈的动作性
    (三)戏剧语言的生活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师陀文字中的鲁迅“底色”——试论师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创作[J]. 荆伟.  鲁迅研究月刊. 2018(01)
[2]东西汇流:戏剧的跨文化改编——兼论改编的策略与案例[J]. 罗丽.  东方艺术. 2017(23)
[3]传统与创新——写于《中国话剧艺术史》出版之际[J]. 田本相.  艺术评论. 2016(11)
[4]新时期中国话剧的跨文化改编[J]. 刘欣蕾.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02)
[5]文化挪用视角下的跨文化戏剧[J]. 冯伟.  文艺理论研究. 2016(05)
[6]戏剧“文学性”、“思想性”、“剧场性”之辨析[J]. 周珉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9)
[7]李健吾书信:致巴金、陈西禾、常风、柯灵、师陀等[J]. 李维音.  新文学史料. 2016(01)
[8]论抗战戏剧的民族化道路[J]. 田本相.  艺术评论. 2015(10)
[9]戏剧改编与人道主义嬗变——高尔基《底层》与师陀;柯灵《夜店》之比较[J]. 侯敏.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15(01)
[10]师陀集外文及研究史料五篇[J]. 邓小红.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5(02)

博士论文
[1]政治化与世俗化的合流与悖反—上海剧艺社研究[D]. 穆海亮.南京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被淡忘的马兰花[D]. 桑慧.河南大学 2011
[2]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 尹季显.河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73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73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b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