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苏童早期“成长小说”对塞林格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1-11-12 17:07
  本文以苏童早期“成长小说”为例,论述其对塞林格的接受。在这里,所谓的“早期”指的是作家苏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在第一章中,本文首先将先锋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结合起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先锋派代表作家苏童与塞林格的联系。中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迎来转折期,西方大量的文论和作品被翻译到中国,这一背景为苏童接受塞林格提供契机。在塞林格的启迪下,苏童早期创作了大量的成长小说。苏童和塞林格在作品中都注重使用意象,以此来传递主旨、渲染气氛。苏童接受塞林格小说中的意象,这构成了第二章的主要内容。除表层含义外,意象还可以根据需要被赋予其他哲理,从而达到隐喻化的效果。因中西文化、作家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即使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被诠释出不同的含义。苏童运用色彩、船、鱼等意象,营造出颓败美,这与塞林格是不同的。第三章则从叙事方面介绍苏童早期“成长小说”对塞林格的接受。塞林格给苏童提供了青春期看待人生的角度,即儿童视角。苏童在作品中将儿童视角运用自如,在塞林格的基础上,对其丰富和发展,将儿童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是一位出走的少年,苏童对其接受,也叙述人物的出走,但...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与意义
1 苏童对塞林格小说的接受
    1.1 先锋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
    1.2 苏童对塞林格译介作品的接受
    1.3 塞林格影响下苏童“成长小说”的形成
2 苏童对塞林格小说中的意象的吸收
    2.1 色彩意象:两个极端的呈现
    2.2 船:水上与岸上的不同境遇
    2.3 鱼:人物结局的不同映射
3 苏童对塞林格小说中的叙事艺术的发展
    3.1 儿童视角:由单线式到多样式的演变
    3.2 出走模式:由出走到回归的不同选择
    3.3 循环叙事:由结构到内容的延伸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塞林格:现代性伦理困境下的焦虑与禅宗式内在超越的双重存在[J]. 史元辉.  外语教学. 2019(05)
[2]时代潮涌中的自我镜像——对1980、90年代之交苏童小说的一种理解[J]. 张丛皞.  当代文坛. 2019(05)
[3]叙述的“逆光”——苏童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J]. 张学昕,宫雪.  当代文坛. 2019(05)
[4]无家可归者与一种文学装置:苏童论[J]. 项静.  当代作家评论. 2018(04)
[5]苏童短篇小说童年书写的内蕴[J]. 卢莉莎.  文学教育(上). 2018(05)
[6]哈克与霍尔顿:不同时代的成长[J]. 陈湘柳.  文学教育(上). 2018(04)
[7]苏童前期小说与塞林格[J]. 邵敏.  文教资料. 2017(Z1)
[8]近二十年国内苏童作品的叙事学研究述评[J]. 田卓艳,贺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03)
[9]塞林格与苏童的“成长小说”比较[J]. 徐静.  池州学院学报. 2014(02)
[10]《麦田里的守望者》国外研究综述[J]. 田迎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硕士论文
[1]塞林格对苏童成长小说的影响[D]. 唐宇红.广西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91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91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7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