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昆山诗社考索

发布时间:2017-05-07 10:06

  本文关键词:昆山诗社考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昆山诗社是成立于南宋初年活动于昆山当地的一个文人社团,在乐备的带领下,李衡、耿旵、钟孝国、石驹、石希颜、马先觉以及范成大等诗社成员相互交游唱和,促进了昆山当地诗歌的交流与发展。但迄今为止,存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在宋人龚昱辑撰的《昆山杂咏》中保留了一些诗作。本文以昆山诗社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发掘目前能够找到的现存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考证法、作品分析法等考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昆山诗社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考索。全文以诗社成员之间的交游唱和活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昆山诗社之社名、社首及主要成员、活动时间范围等方面进行考证,并对昆山诗社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本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昆山诗社”这一名称的考索。社名,即诗社活动的名称,是诗社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两宋时期的诗社都有社名,大多数的诗社只有结社事实,而无诗社之名。通过分析现存的文献资料可知,昆山诗社确有其社,但无确名,“昆山诗社”这一名称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命名的。第二部分是对昆山诗社的社首乐备的考索。乐备作为昆山诗社的社首,曾组织发起并且积极参加昆山诗社的诗社活动,与诗社成员多次交游唱和,在昆山诗社中占有重要地位,诗社中人都对他的社首地位十分肯定,并对其表现出由衷的尊崇。这一部分从乐备参加过的诗社活动,其社首地位的表现以及乐备的生平仕履三个角度来进行考索,力争能对乐备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对昆山诗社其他成员的考索。在乐备的带领下,李衡、耿旵、钟孝国、石驹、石希颜、马先觉、范成大这七位昆山诗社的诗社成员积极参与到昆山诗社的诗社活动中。首先依据文献资料的记载和诗社成员之间相互唱和的诗作来确定昆山诗社的成员组成,昆山诗社共有八名成员,他们分别是:乐备、李衡、耿旵、钟孝国、石驹、石希颜、马先觉和范成大。其次分别对每一位诗社成员的生平仕履进行考索。第四部分是对昆山诗社活动时间范围的考索。诗社活动的主体是诗人,对诗社活动的研究即是对诗社成员的研究。在充分发掘现存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考证法,分三个步骤对昆山诗社的活动年代进行考索。第一步,搜集昆山诗社成员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考索出昆山诗社的每一位诗社成员的生卒年;第二步,找出昆山诗社中最年长的和最年幼的两个人,确定出理想状态下昆山诗社的诗社活动时间的上限和下限;第三步,再根据其他涉及到昆山诗社活动年代的文献资料,缩小理想状态下昆山诗社的诗社活动时间的上下限,从而考索出昆山诗社的活动年代范围。第五部分是对昆山诗社艺术成就的分析。昆山诗社成员创作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总体呈现出平淡自然的特点,诗歌表达较为直白,缺乏含蓄蕴藉美,其艺术成就并不是很高,但也有诗韵醇厚的作品。诗作内容方面,以日常事物入诗,充满生活气息;诗歌唱和中透露出诗社成员的避世无奈之情。诗作艺术表现方面,昆山诗社成员以才学为诗,诗中多处化用典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采用咏物抒情的表达方式,诗歌语言自然平畅,无刻意雕琢之感。
【关键词】:昆山诗社 南宋诗歌 《昆山杂咏》 乐备 艺术成就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导言9-13
  •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9-11
  • (二)学术界研究成果综述11-12
  • (三)研究思路12-13
  • 一、“昆山诗社”的命名13-17
  • (一)宋代诗社命名情况13-14
  • (二)“昆山诗社”命名缘由14-17
  • 二、昆山诗社的组织者——乐备考索17-22
  • (一)乐备参加过的昆山诗社活动考索17-18
  • (二)乐备的社首地位考索18-20
  • (三)乐备生平仕履考索20-22
  • 三、昆山诗社其他成员考索22-30
  • (一)李衡24
  • (二)钟孝国24-25
  • (三)耿旵25-26
  • (四)石驹、石希颜26
  • (五)马先觉26-27
  • (六)范成大27-28
  • (七)有关项寅宾的问题28-30
  • 四、昆山诗社活动时间范围考索30-36
  • (一)证据一:范成大的生卒年31
  • (二)证据二:乐备的卒年31
  • (三)证据三:李衡的生卒年31-32
  • (四)证据四:范成大中进士的时间32-34
  • (五)证据五:其他诗社成员中进士的时间34
  • (六)证据六: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佐证34-36
  • 五、昆山诗社的艺术成就分析36-43
  • (一)题材内容36-39
  • (二)艺术手法39-43
  • 结语43-44
  • 附录44-48
  • 附表48-49
  • 参考文献49-51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51-52
  • 致谢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子君;;科举与音韵──明代音韵学繁荣的原因[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2 韦丹;;战国书信体文章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韦丹;;战国书信体文章的新变化及新变化之因的探究[J];大家;2010年03期

4 庄赢;;晚明官员的收入构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赵鹏旭;王铁震;;论“忧患意识”[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6 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赵志浩;;明代田赋“折征”到“征银”的转变[J];北方论丛;2013年01期

8 陈得媛;从《诗经》“彤管”本义看中国古代“女史”的性质[J];河北学刊;2003年01期

9 杜林渊;张小兵;雷楠;;陕北地区少数民族姓氏孑遗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01期

10 贾峰;;“三言二拍”中的进士考试与明代进士考试之比较[J];教育与考试;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谷宇;轴心制度与政治体系[D];复旦大学;2007年

3 熊伟华;《隆平集》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李静;中国永佃制制度演化研究(960~1949)[D];辽宁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琪;先秦儒家音乐与道德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袁浩;休谟与叶适功利思想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淑辉;许同莘治牍理论及价值[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4 梁赫鑫;科技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核心价值观[D];天津大学;2011年

5 李e

本文编号:349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9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