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诗话丛编》中的诗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6 22:00
诗话是中国传统的诗学著作,蕴含丰富的诗学思想。《民国诗话丛编》是一套辑录民国旧体诗以及诗学理论的丛书,全编分六册收录了三十七本诗话著作,这些诗话著作包含着诸多民国时代特色的诗学思想。《民国诗话丛编》以较为成熟的传统诗学标准,对于中国历代古典之诗,民国时期旧体诗作,民国时期新诗以及西洋之诗进行了分析品评,这是民国诗学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其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特点,其诗学思想亦可以作为中国现代诗新、旧两体发展的共同殷鉴。本文以其中的诗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发掘其诗学思想的重要价值。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诗之本质论:“心声”与“事”。本章分为两节,分别针对《民国诗话丛编》所提出的两种诗之本质论“诗者心声也”和“诗,事也”进行阐释。其中,“诗者心声也”一节主要从由心到诗的过程以及诗作为心灵真实之声两个层面阐释了“诗者心声也”这一本质论命题。“诗,事也”主要从诗之审美情感的发生本于“事”以及诗之言说本体为“事”这两个方面阐释了“诗,事也”这一本质论命题。第二章,诗之创作论:修养与法度。本章主要就诗之创作主体的修养以及诗之创作法度对《民国诗话丛编》所蕴含的创作论思想进行了阐释。其中创作主体...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目的及价值意义
二、《民国诗话丛编》及其诗学思想研究状况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诗之本质论:“心声”与“事”
第一节 “诗者心声也”
一、心—意—辞—声:由心到诗的过程
二、“言为心声,信哉”:诗是心灵真实的声音
第二节 “诗,事也”
一、感事而发:审美情感的发生本于“事”
二、诗言事:“事”作为言说之本
第二章 诗之创作论:修养与法度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修养要求:精神修养与艺术修养
一、诗人的精神修养
二、诗人的艺术修养
第二节 法度:“三要”、“两有”及创作之法
一、“三要”“两有”之说
二、诗之作法
第三章 诗之构成论:“生命”、“质性”与“行为”
第一节 “诗之生命”
一、诗之“力”
二、诗之“气”
三、诗之“神”
第二节 “诗之质性”
一、诗之“志”
二、诗之“意”
三、诗之“情”
第三节 “诗之行为”
一、诗之“声”
二、诗之“音”
三、诗之“韵”
第四章 诗之功能价值论:“用”与“无用”及功能价值体现
第一节 “有用”与“无用”:关于诗之功能价值的态度
第二节 史与时代之思:诗之功能价值的体现
一、“代表时代思想”
二、记叙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广西大学研究生离校手续办理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诗学解释学的构建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J]. 李有光.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2010(00)
[2]晚清文学场及价值抉择——兼论晚清文学的“现代性”面向[J]. 王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J]. 曹顺庆,王庆. 当代文坛. 2010(03)
[4]中国文论的西化历程[J]. 曹顺庆,邱明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1)
[5]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J]. 曹顺庆,王超.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2008(00)
[6]论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J]. 秦秋咀.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7]论诗学概念、方法与体系[J]. 黎志敏. 社会科学评论. 2008(02)
[8]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与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转换[J]. 蔡镇楚. 阴山学刊. 2001(01)
[9]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 蔡镇楚. 文学评论. 1999(05)
[10]诗话范畴与诗话学[J]. 刘德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博士论文
[1]西学东渐中的民国旧体诗话研究[D]. 彭继媛.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 王成.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现代性视域中的吴宓诗学思想研究[D]. 孙媛.山东大学 2009
[4]陈衍诗学研究[D]. 周薇.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 谢应光.四川大学 2005
[6]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 庄桂成.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民国诗话丛编》中的竟陵派研究[D]. 童小丽.黑龙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99646
【文章来源】: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目的及价值意义
二、《民国诗话丛编》及其诗学思想研究状况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诗之本质论:“心声”与“事”
第一节 “诗者心声也”
一、心—意—辞—声:由心到诗的过程
二、“言为心声,信哉”:诗是心灵真实的声音
第二节 “诗,事也”
一、感事而发:审美情感的发生本于“事”
二、诗言事:“事”作为言说之本
第二章 诗之创作论:修养与法度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修养要求:精神修养与艺术修养
一、诗人的精神修养
二、诗人的艺术修养
第二节 法度:“三要”、“两有”及创作之法
一、“三要”“两有”之说
二、诗之作法
第三章 诗之构成论:“生命”、“质性”与“行为”
第一节 “诗之生命”
一、诗之“力”
二、诗之“气”
三、诗之“神”
第二节 “诗之质性”
一、诗之“志”
二、诗之“意”
三、诗之“情”
第三节 “诗之行为”
一、诗之“声”
二、诗之“音”
三、诗之“韵”
第四章 诗之功能价值论:“用”与“无用”及功能价值体现
第一节 “有用”与“无用”:关于诗之功能价值的态度
第二节 史与时代之思:诗之功能价值的体现
一、“代表时代思想”
二、记叙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广西大学研究生离校手续办理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诗学解释学的构建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J]. 李有光.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2010(00)
[2]晚清文学场及价值抉择——兼论晚清文学的“现代性”面向[J]. 王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3]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的对话[J]. 曹顺庆,王庆. 当代文坛. 2010(03)
[4]中国文论的西化历程[J]. 曹顺庆,邱明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1)
[5]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J]. 曹顺庆,王超.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2008(00)
[6]论近代诗话的基本特质[J]. 秦秋咀.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7]论诗学概念、方法与体系[J]. 黎志敏. 社会科学评论. 2008(02)
[8]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与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转换[J]. 蔡镇楚. 阴山学刊. 2001(01)
[9]诗话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 蔡镇楚. 文学评论. 1999(05)
[10]诗话范畴与诗话学[J]. 刘德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3)
博士论文
[1]西学东渐中的民国旧体诗话研究[D]. 彭继媛.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 王成.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现代性视域中的吴宓诗学思想研究[D]. 孙媛.山东大学 2009
[4]陈衍诗学研究[D]. 周薇.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 谢应光.四川大学 2005
[6]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 庄桂成.华中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民国诗话丛编》中的竟陵派研究[D]. 童小丽.黑龙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99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49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