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楚小说的冷色调主题
发布时间:2022-01-02 18:33
“70后”作家张楚,多数作品以北方小城镇——滦南为社会背景,展现底层人物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张楚让平庸的日常衍生出诗意和不可或缺的痛苦,在他看来痛苦和欢愉同样重要,然而,欢愉细小微弱,痛苦却庞大深重。他常以冷色调的意象和氛围烘托残酷的现实和冷漠的人心,试图挖掘出身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的生存境遇,展现小人物的精神焦虑与生命追寻,剖析人性的底线和尊严。冷色调是张楚创作的底色,本文将在对张楚创作的冷色调主题探寻中,进一步阐释张楚的创作风格。通过对张楚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梳理张楚作品冷色调主题的整体脉络。前言主要概述本文的写作目的,梳理研究现状,分析目前研究的成绩与不足,进而指出选题依据和确定冷色调主题的研究内容。第1章对张楚小说冷色调主题的表现进行了整体概述,将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关于生命孤独的书写,即孤独主题;二是绝望下的逃离主题;三是张楚小说中无果的追寻。第2章主要探讨内容和形式上建构冷色调主题的方式。内容上,张楚通过异性间的性疏离与同性间的性坎坷表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难以共鸣的精神世界;形式上借助无望的虚幻寄托,即象征性的物件,以及超越常规的陌生化表达来建构小说中生命的困顿。第3章...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冷色调主题的表现——孤独、逃离与追寻
1.1 肆意弥漫的孤独感
1.1.1 一路走到“黑”的梁夏
1.1.2 从反抗到泯然众人矣的夏朗
1.1.3 看似世俗实则心如明镜的宗建明
1.2 试图挣脱的逃离感
1.2.1 行动上的逃离“出去”与逃离“进来”
1.2.2 精神层面上自我逃离
1.3 底层灵魂的无果追寻
1.3.1 荷尔蒙和精神世界相融的爱情
1.3.2 志同道合的交流之友和安放灵魂的精神原乡
第2章 冷色调主题的建构
2.1 异性间的性疏离和同性间的性坎坷
2.2 无望的虚幻寄托
2.3 超越常规的陌生化表达
2.3.1 幻想与虚构
2.3.2 符号性的代称
2.3.3 比喻的异质化
2.3.4 “见一叶而知深秋”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
第3章 冷色调主题的背后成因
3.1 灾难记忆和现实生活
3.1.1 地震后的心有余悸和生命反思
3.1.2 经纬交错的生活之网
3.2 精神创伤
3.2.1 “夹缝中”的生存诉求
3.2.2 童年爱的缺失
3.2.3 痛失爱女
3.3 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小说
B.小说集
C.散文集及随笔
D.所获奖项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乎性情,更关乎情怀——对话作家张楚[J]. 高红超. 当代人. 2019(09)
[2]小说家的“中年”——读张楚小说集《中年妇女恋爱史》[J]. 行超. 扬子江评论. 2019(03)
[3]书房和短篇小说[J]. 张楚. 青年作家. 2019(03)
[4]金鸡[J]. 张楚. 青年作家. 2019(03)
[5]生命残缺处的美学建构——张楚小说创作论[J]. 荀羽琨,周国栋. 小说评论. 2019(01)
[6]“大时代”的同路人与独行者——张楚创作论[J]. 张翼. 小说评论. 2019(01)
[7]张楚的世界——张楚作品研讨[J]. 杨庆祥. 西湖. 2019(01)
[8]"轻之沉重"与"沉重之轻"——张楚小说论[J]. 宋夜雨. 新文学评论. 2017(03)
[9]“70后”作家的父子关系书写研究[J]. 刘文祥,朱献贞.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4)
[10]要对夜晚充满激情 张楚小说创作二十年论[J]. 程德培. 上海文化. 2017(03)
本文编号:356467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冷色调主题的表现——孤独、逃离与追寻
1.1 肆意弥漫的孤独感
1.1.1 一路走到“黑”的梁夏
1.1.2 从反抗到泯然众人矣的夏朗
1.1.3 看似世俗实则心如明镜的宗建明
1.2 试图挣脱的逃离感
1.2.1 行动上的逃离“出去”与逃离“进来”
1.2.2 精神层面上自我逃离
1.3 底层灵魂的无果追寻
1.3.1 荷尔蒙和精神世界相融的爱情
1.3.2 志同道合的交流之友和安放灵魂的精神原乡
第2章 冷色调主题的建构
2.1 异性间的性疏离和同性间的性坎坷
2.2 无望的虚幻寄托
2.3 超越常规的陌生化表达
2.3.1 幻想与虚构
2.3.2 符号性的代称
2.3.3 比喻的异质化
2.3.4 “见一叶而知深秋”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
第3章 冷色调主题的背后成因
3.1 灾难记忆和现实生活
3.1.1 地震后的心有余悸和生命反思
3.1.2 经纬交错的生活之网
3.2 精神创伤
3.2.1 “夹缝中”的生存诉求
3.2.2 童年爱的缺失
3.2.3 痛失爱女
3.3 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小说
B.小说集
C.散文集及随笔
D.所获奖项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乎性情,更关乎情怀——对话作家张楚[J]. 高红超. 当代人. 2019(09)
[2]小说家的“中年”——读张楚小说集《中年妇女恋爱史》[J]. 行超. 扬子江评论. 2019(03)
[3]书房和短篇小说[J]. 张楚. 青年作家. 2019(03)
[4]金鸡[J]. 张楚. 青年作家. 2019(03)
[5]生命残缺处的美学建构——张楚小说创作论[J]. 荀羽琨,周国栋. 小说评论. 2019(01)
[6]“大时代”的同路人与独行者——张楚创作论[J]. 张翼. 小说评论. 2019(01)
[7]张楚的世界——张楚作品研讨[J]. 杨庆祥. 西湖. 2019(01)
[8]"轻之沉重"与"沉重之轻"——张楚小说论[J]. 宋夜雨. 新文学评论. 2017(03)
[9]“70后”作家的父子关系书写研究[J]. 刘文祥,朱献贞.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4)
[10]要对夜晚充满激情 张楚小说创作二十年论[J]. 程德培. 上海文化. 2017(03)
本文编号:3564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64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