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国家转型、主体性与文学的作用——重思“左翼鲁迅”

发布时间:2022-01-04 18:14
  正如不能把鲁迅走向左翼的选择简单解读为"遵命文学"一样,也不能简单地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来概括鲁迅的"左联"实践。鲁迅与"左联"的纠葛,一方面说明了他的选择是具有目的理性色彩的社会行动,其中承载了他试图寻求组织化力量以革新社会的愿望;同时也呈现了其深刻甚至超前的主观理性与通过建构强大现代国家以制定良善制度的客观理性之间的分歧。从此种分歧中,我们不但能发现鲁迅进入到内部去展开批判和抵抗的、"横站"的左翼立场,也能够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虽然"别求新声于异邦"的鲁迅对于近代以来所发展出的制度文明的领会不够确切和深入,但他对主体性的重视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特别的文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仍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文章来源】:文史哲.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一、卷入政治,抑或介入政治?
二、“第三种人”论争和“两个口号”论争
三、国家转型与鲁迅的左翼立场
馀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客观主义还是“阶级的主观主义”?——鲁迅与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思想再思辨[J]. 张直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6(09)
[2]“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批评[J]. 吴述桥.  文艺争鸣. 2014(08)
[3]亲和性机制或“虚假”命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逻辑缺憾[J]. 王水雄.  社会学研究. 2001(02)
[4]传统中国社会政治与现代资本主义——韦伯的制度主义解释[J]. 李强.  社会学研究. 1998(03)
[5]试论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党内权力关系原则[J]. 唐士其.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4(01)



本文编号:3568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568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0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