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方坤《五代诗话》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5 20:05
五代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一直是中国历代诗歌研究中被忽略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值得今人投入学术心力进行研究的领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王士禛原编、郑方坤删补而成的《五代诗话》。在向无全本辑录五代诗人诗事的特殊时期,《五代诗话》作为作为专门辑录五代诗事的诗学著作,具备开创性和总结性价值。通过对《五代诗话》成书过程的考索可知,郑方坤《五代诗话》十卷本在王士禛十二卷本的基础上删去了二百一十六条,补入了七百八十九条,从改动情况中能够厘清十卷本的编书体例以及郑本不同于原本的诗学观念。《五代诗话》的体例特征既与诗格型著作有所区别,也不能简单的被归为辑录体诗话。实际上,它具备纪实和叙事的特征,因为其所选内容大多来自从历代笔记中搜集的与诗歌相关的记录性文字,且始终围绕叙事展开。它既沿袭了自唐以来古典文献中纪事体的体例传统,又体现了与诗纪事著作不同的编选标准。无论是《五代诗话》的编纂动机还是它的排列体例,反映的都是作者编纂诗话所持的观念。这种诗学观不仅在于延续王士禛编书未竟之志和以诗存人、因人征诗上,更在于要使“上下百年间,风雅盛衰之故,略可睹矣”,其所反映的本质是作者对诗体正变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风雅正变”...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构
2 《五代诗话》成书考述
2.1 郑方坤与《五代诗话》
2.1.1 郑方坤生平
2.1.2 编撰动机
2.2 《五代诗话》版本流传
2.2.1 版本介绍
2.2.2 王士禛未及成书的稿本
2.2.3 宋弼十二卷本与郑方坤十卷本
2.2.4 郑氏十卷本对十二卷本的删改
3 《五代诗话》体例探析
3.1 从四库馆臣“断限不当”条批评的不合理性谈起
3.2 《五代诗话》体例的相关讨论
3.3 与诗纪事体文献的渊源
3.4 与诗纪事体文献的差异
4 《五代诗话》诗学观念
4.1 编纂《五代诗话》是郑方坤诗学观的体现
4.2 《五代诗话》的诗体正变观
4.2.1 从《五代诗话》序言——“睹风雅盛衰之故”出发
4.2.2 皇权政教的衰落和诗人人格的衰变
4.2.3 “诗言志”传统中的有意选择
5 《五代诗话》学术价值
5.1 《五代诗话》对五代诗人诗事的保存
5.2 《五代诗话》对清代存史观念的承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84045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构
2 《五代诗话》成书考述
2.1 郑方坤与《五代诗话》
2.1.1 郑方坤生平
2.1.2 编撰动机
2.2 《五代诗话》版本流传
2.2.1 版本介绍
2.2.2 王士禛未及成书的稿本
2.2.3 宋弼十二卷本与郑方坤十卷本
2.2.4 郑氏十卷本对十二卷本的删改
3 《五代诗话》体例探析
3.1 从四库馆臣“断限不当”条批评的不合理性谈起
3.2 《五代诗话》体例的相关讨论
3.3 与诗纪事体文献的渊源
3.4 与诗纪事体文献的差异
4 《五代诗话》诗学观念
4.1 编纂《五代诗话》是郑方坤诗学观的体现
4.2 《五代诗话》的诗体正变观
4.2.1 从《五代诗话》序言——“睹风雅盛衰之故”出发
4.2.2 皇权政教的衰落和诗人人格的衰变
4.2.3 “诗言志”传统中的有意选择
5 《五代诗话》学术价值
5.1 《五代诗话》对五代诗人诗事的保存
5.2 《五代诗话》对清代存史观念的承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84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378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