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伯吹的童话创作
发布时间:2017-07-03 11:16
本文关键词:论陈伯吹的童话创作
【摘要】:陈伯吹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翻译和创作,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陈伯吹的童话创作自始至终从未间断,这也使他成为一位多产的童话作家,其童话作品百余篇,涵盖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和儿童幻想世界的方方面面。其对童话等儿童文学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理论探讨,对于中国童话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童话、儿童小说等儿童文学在时代中的艺术反思与价值回归,对儿童本体论和儿童主体性的认识和尊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是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不可忽视的理论存在。第一部分主要是从陈伯吹童话的创作动因出发,指出其童话在需要和创造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生成机制。这其中既包含着对陈伯吹生活经历、情感经历和文学积累的线性叙述,也包含着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意识氛围中其童话创作的深层心理发生与形成机制,在陈伯吹童话创作中也具有内在艺术与意识矛盾,这使陈伯吹的童话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特征的重要创作原因。第二部分主要是从陈伯吹童话创作的艺术审美角度出发,分析其童话所具有的的独特的美学价值。陈伯吹的童话理论和童话创作在学习和借鉴基础上的加工和再创作实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交织、彼此印证和共同发展,在“有限的空间”“为儿童”创造了无限的审美世界,这一部分分析了陈伯吹童话夸张、想象等基本艺术特征,还着重解读“童心论”、滑稽的兴味、二元结构的叙事互动和“梦”的营造等多重艺术审美空间。陈伯吹“为儿童”的童话创作体现了儿童中心论的创作思路,实现儿童与幻想、幻想与现实、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这就使童话具有更多的美学意义,实现“童话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美学要求。第三部分主要是从童话的教育层面出发,分析陈伯吹童话以儿童为核心的温和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尽管陈伯吹的童话被定义为教育童话,但其在创作中强调在童话教育功能和教育意义的探索上要在身心愉快的艺术兴趣中用快乐的方式给予儿童更多的教育和教养意义,即童话的长处就是它从来不曾疾言厉色地扬起戒尺来教育他的小读者,更不是伸着指头训斥式的道德教训,而是让儿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获取新鲜的“活水”。“雨露”教育童话使陈伯吹童话在教育上具有了鲜明的美学色彩,成为中国现代童话教育美学的独特存在。第四部分则是从文学史观的角度对陈伯吹的童话创作进行反思,指出其在热闹和寂寞的现实环境中存在着精神坚守与情感迷失的挣扎和困惑。在特殊环境中非艺术的评价对其童话产生了艺术性的伤害,但他仍然执着地探寻中国童话现代化发展中艺术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并用童话的方式让艺术、教育与审美重获新生。总之,不管在何种环境和何种情况下,陈伯吹对童话价值的追寻和意义的开拓从未停止,这就使其个人人格和文学人格在不同环境和不同语境中都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并积极在艺术层面对童话进行了思想内焰和艺术价值的开拓,他的童话成为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的重要历史和现实代表,成为中国童话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独立存在,具有鲜明的文学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陈伯吹 童话 艺术论 教育论 文学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陈伯吹童话的生成机制12-21
- 第一节 陈伯吹童话创作的潜在积累12-15
- 一、童年阅读的文学积累12
- 二、“行有余力,则以握管”的创作冲动12-13
- 三、借鉴西方童话的理论与创作方式13-14
- 四、作者对中国现实环境的认识和关注14-15
- 第二节 陈伯吹童话创作的深层心理机制15-18
- 一、群体使命的身份确认与艺术认同16-17
- 二、童话艺术价值的自我实现17-18
- 第三节 陈伯吹童话的内在矛盾18-21
- 第二章 陈伯吹童话创作的艺术审美21-33
- 第一节 以儿童为核心的“童心论”21-24
- 一、作家创作要有童心,要了解儿童22
- 二、作家创作要掌握“火候”22-23
- 三、塑造典型性的童话人物23-24
- 第二节 滑稽的兴味24-26
- 一、童话借助儿童纯真和嬉闹引起滑稽24-25
- 二、童话叙事悖理和荒诞产生讽刺25-26
- 第三节 二元结构的叙事互动26-29
- 一、童话叙事主体的二元叙事互动26-28
- 二、叙述者与童话叙事主体的二元叙事互动28-29
- 第四节“梦”的解析29-31
- 一、“梦”是童话幻想与现实的连接物29-30
- 二、“梦”是童话艺术的勾连30-31
- 第五节 童话叙事的“新”“变”31-33
- 第三章 陈伯吹童话的教育价值33-41
- 第一节 童话教育的重复“意味”34-35
- 第二节“为儿童”的温和教育35-38
- 一、家长功能的削弱与权利位移35-37
- 二、愉快温和的平辈教育37-38
- 第三节 儿童人格的发现、自省与深化38-41
- 一、奇幻漫游阶段39
- 二、现实教育阶段39-40
- 三、自我确立阶段40-41
- 第四章 陈伯吹童话的反思与批判41-47
- 第一节 热闹中“悲凉”41-44
- 一、童话叙事假定性与合理性不对等42
- 二、主题先行、意义为重的创作困境42-43
- 三、童话创作机械化和程式化43-44
- 第二节 非艺术评价的艺术伤害44-45
- 第三节“寂寞”的新生45-47
- 结论47-49
- 参考文献49-51
- 后记51-52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兆麟;;陈伯吹失书记[J];世纪;2013年05期
2 ;陈伯吹先生来我院讲学[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赵兰英;陈伯吹的童心[J];w芸,
本文编号:513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1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