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作品风格的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7:27
本文关键词:阿来作品风格的成因研究
【摘要】:文学风格是优秀作家一系列作品中所共有的审美风貌或独特印章,严格说来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和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藏族作家阿来以其鲜明的风格在当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当代文学批评界对阿来的研究多从文本叙事、民族身份、思想来源等方面着眼,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于阿来作品的风格研究尚未形成共识;特别是其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迄今为止还缺少系统的探究。文学风格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基础上作品整体呈现出来的一种独特而稳定的审美风貌。借鉴我国古代对于诗品与画品的归类,阿来作品的风格可谓之“苍润”,即在他的作品中既呈现历史的苍茫厚重之气象,又饱含诗意的轻盈润泽之韵味。苍润之色的形成,一方面在于富有奇奥之趣,传达的意旨深刻甚至玄奥,描绘的意象魔幻而又诡秘,另一方面在于它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不拘格套地独抒性灵。奇奥则色深,故而成“苍”;灵动则色活,故而显“润”。文如其人。苍润的风格特色是阿来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独特的个性气质在作品中的显现。据人们的众多描述,生活中的阿来温厚如佛,神定气闲,清人黄钺界定“苍润”恰好有“气厚乃苍,神和乃润”之语;阿来又有率性洒脱、浪漫如花的一面,无怪乎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大气而唯美”的感受。就性格而言,阿来敏感而多思,以自信的心态对待文学创新,以叛逆的姿态对抗世俗风气,这让他不随波逐流而能自成一家。此外,由于他具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坚毅的创作执行力,也为他的作品表现自己的本色提供了保证。个性特征的形成既存在先天的生理基础,又取决于后天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和时代。作为一个生长在边缘藏区的作家,雪域高原的景观让阿来敬畏自然,感受到它的壮阔和辽远,似乎在人与人的关系之外有一更强大的存在,它赋予万物以灵性,因而当悲悯生命。藏族丰厚的民间文化和佛教传统更是赋予阿来作品拙朴却空灵、神秘与魔幻的因子。而“混血”的民族身份又为他的文学世界增添了“流浪”的文化意味,使之富有贴近现实的魅力,促进了作品意蕴的深厚。阿来的文学风格还受时代因素的影响。他出生在新旧时代交替的结点,旧的时代情绪和新的时代风貌都在他的作品中打下烙印,但更多的是新旧交替中当事人的那种困惑、迷茫与抉择,在各类思潮风起云涌的文坛中摸索、沉淀。同时他还从西方文学中汲取经验,尤其是对非主流群体的创作怀有深切的同情和共感。他是时代变幻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一位清醒的旁观者,最终能以全人类性的大视野透视民族主义的弊端,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文学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阿来作品 风格成因 个性特征 地域 时代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绪论11-18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11-15
- 二、本文的选题缘由及其研究意义15-16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与基本思路16-18
- 第一章 阿来小说的独特风貌18-32
- 一、苍润之色19-24
- (一)展现风格的符号操作系统19-22
- (二)诗与史的完美交融22-24
- 二、奇奥之趣24-28
- (一)奇幻与玄奥背后的哲思24-26
- (二)艺术表现的奇奥之趣26-28
- 三、性灵之美28-32
- (一)对自然和人性的召唤28-29
- (二)艺术表现的性灵之美29-32
- 第二章 阿来个性的鲜明特征32-46
- 一、独特的个人气质32-36
- (一)如佛:气厚神和33-35
- (二)如花:浪漫随性35-36
- 二、丰富的性格侧面36-41
- (一)敏感而多思37-38
- (二)自信与叛逆38-41
- 三、突出的个人能力41-46
- (一)敏锐的感受力41-44
- (二)果敢的执行力44-46
- 第三章 地域文化的丰厚滋养46-59
- 一、敬畏自然,悲悯生命46-50
- (一)自然的美学因素46-49
- (二)生命的美学因素49-50
- 二、绚烂的民族文化50-54
- (一)藏族民间文化的滋养50-52
- (二)宗教元素的潜在渗透52-54
- 三、特殊的民族心理认同54-59
- (一)“混血”的民族心理55-56
- (二)“流浪”的文化意味56-59
- 第四章 时代氛围的多重熏陶59-71
- 一、“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时代背景59-62
- (一)“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建设59-60
- (二)艰难困窘中的沉淀60-62
- 二、对国内新时期文化思潮的跟随与背离62-66
- (一)诗人的黄金时代62-64
- (二)文学思潮中的参与者与旁观者64-66
- 三、全球化的文化背景66-71
- (一)非主流群体文学的发现与壮大66-68
- (二)外国文学经验启发下的叙事变革68-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8
- 致谢78-79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9
本文编号:516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1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