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本中的国家想象
本文关键词:鲁迅文本中的国家想象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文本 国家想象 老中国 我是谁 想象未来
【摘要】:鲁迅立足于中国所处的历史语境,在本土传统与外来传统的相互参照中,从文化领域构建对中国的国家想象。目前极少有研究者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提取鲁迅文本中有关中国的国家想象,按照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路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三部分:“老中国的想象”、“我是谁:现在中国”、“想象未来”。第一部分通过展示虚拟老中国的环境与人物,寻找老中国生存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第二部分通过“我是谁”的追问,寻找中国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反思未命名的环境下整个民族的失语状态。第三部分通过构建“人国”、“人的意识”,批判过去与现在的方式想象未来。笔者认为,鲁迅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想象是一脉相承的,他否定老中国形象,极少提及未来,批判现在却又重视现在,正是为了寻找民族生存的道路,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在瞬息万变的全球文明中寻求发展。
【关键词】:鲁迅文本 国家想象 老中国 我是谁 想象未来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1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 鲁迅文本中的国家想象8-14
- 第一节 文献综述8-12
- 第二节 基本思路和研究目标12-14
- 第一章 老中国形象14-26
- 第一节 虚拟老中国环境形象15-17
- 第二节 虚拟老中国的人物形象17-20
- 第三节 虚拟老中国的人物命运20-23
- 第四节 虚拟老中国的文化形象23-26
- 第二章 “我是谁”:现在的中国想象26-43
- 第一节 命名想象28-33
- 一、鲁迅对虚拟中国的命名想象28-31
- 二、面对“外国的中国命名”31-33
- 第二节 失语想象33-43
- 一、文化人失语34-38
- 二、劳苦百姓失语38-40
- 三、闲人之间可以交流是失语的病态表现40-43
- 第三章 想象未来43-56
- 第一节 想象未来的方法44-50
- 一、逃避关于未来的想象44-47
- 二、否定与希望并行47-50
- 第二节 想象未来的内容50-56
- 一、想象“人国”50-53
- 二、人的意识53-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0-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城希;20世纪初期鲁迅的文化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2 林非;鲁迅思想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3期
3 王同伦,刘继波;试析鲁迅散文的艺术表现形式[J];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房向东;鲁迅:最受诬蔑的人——鲁迅去世后,非议鲁迅现象面面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吴中杰;鲁迅书信评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钟沛璋;鲁迅假若活在1957年[J];炎黄春秋;2002年05期
7 张永泉;瞿秋白与鲁迅思想分期[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8 王元化;纪念鲁迅的几句话[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6期
9 王吉鹏,荆亚平;鲁迅留日时期思想转变价值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
10 王晓明;今天是否需要重读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恒山;;探析鲁迅的求学精神和求学方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袁盛勇;;走向历史和文化的深处——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现象”研究论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赵晓春;;瞿秋白与鲁迅友谊之心理探源[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改平;;作为共产党同路人的鲁迅[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一白;;最后的辉煌——鲁迅临终心态扫描[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6 哈九增;;鲁迅批孔的再认识[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7 曾令霞;;鲁迅与中国“戏台”文化[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汤欢芹;;鲁迅与革命文学论争[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文华;;鲁迅与杂文体[A];浩气千秋民族魂——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1996年
10 张福贵;;鲁迅宗教观的文化意义思想启蒙与道德救赎的衍生形态[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理群;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N];北京日报;2007年
2 王小鲁;谁害怕鲁迅先生?[N];经济观察报;2010年
3 丁辉;“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N];深圳商报;2012年
4 余人;鲁迅又热 原因各有评说[N];北京日报;2001年
5 北京大学 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张丽;正确评价鲁迅的第一人[N];团结报;2000年
7 徐东波;走进鲁迅世界[N];浙江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贺白丹;我们今天怎样读鲁迅[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陈莉萍;鲁迅在远处[N];文学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熊元义;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戈双剑;鲁迅:生存与“表意”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丁颖;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任慧群;个体精神之“诚”与鲁迅的“中国的人生”[D];南开大学;2009年
6 朱其;鲁迅艺术思想中的灵魂意识及其现代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7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8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9 阮氏明凤;鲁迅和南高作品中人物形象对比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10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鲁迅青年时期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 李晓东;论南京鲁迅[D];河北大学;2007年
3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源源;鲁迅与摄影[D];复旦大学;2011年
6 王振顺;鲁迅的大众观[D];西南大学;2013年
7 孙蓉蓉;晚清时期鲁迅的科学小说翻译[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8 温嘉宝;从审美到致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
9 张逍霄;鲁迅文本中的国家想象[D];苏州大学;2016年
10 龙凤荷;鲁迅的编辑出版思想[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28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2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