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方向”与赵树理小说喜剧色彩的多重蕴涵
本文关键词:“赵树理方向”与赵树理小说喜剧色彩的多重蕴涵
更多相关文章: 赵树理 赵树理方向 喜剧色彩 喜剧色彩的多重蕴涵
【摘要】:赵树理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情境设置和语言运用上,具有鲜明的喜剧色彩。赵树理根据新旧时代的转换特点,书写了不同性格的喜剧人物,包括肯定性的喜剧人物、否定性的喜剧人物和中间型的喜剧人物等,他善于围绕“大团圆”的喜剧结果,创设故事性的喜剧环节,并对山西方言俗语加以运用和改造,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赵树理小说中的喜剧色彩和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其所处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山西地域文化中的实用主义精神促成了赵树理强烈的文学功利观,其对农村封建思想的实际斗争,完全不同于“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值得注意的是,赵树理在个人成长与文学创作道路上一方面深受山西地域文化中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受“五四”精神的影响,追求思想的解放,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与迷信,这两者传统在他身上交集,使得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背后潜存着新文化的烙印。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与赵树理既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一拍即合,使得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在解放区广泛流传,“赵树理方向”的提出,更是将赵树理作品视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在创作实践上的典型,并直接影响了当代文学规范的建构。然而纵观赵树理的作品可以窥见,赵树理本身并非是对《讲话》的复制,它们之间一直存在着微妙的摩擦、磨合和冲撞,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当代文学不同时期对赵树理的不同评价。赵树理继承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主张文学启蒙大众,赵树理文学创作中的喜剧效果并不是表层结构上认为的解放区农民的政治翻身等,它有着更深层次的蕴涵,研究者往往忽略了赵树理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忽略了他创作表层之下力图对“老中国儿女”及落后农村进行思想启蒙和改造的深层内涵。本文试图采用文献、史料细读和比较学的研究方法,在广泛细致阅读文本及相关史料、文献的基础上,以赵树理的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赵树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对赵树理小说的喜剧色彩进行解读,同时在解读的基础上,挖掘其喜剧色彩的多重蕴涵。在分析意识形态为什么会选择赵树理来作为典型后,客观地论述赵树理小说与“赵树理方向”的异同,以此来重识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的表层趋同与内在疏离。本论文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赵树理小说喜剧色彩的研究,又对当代“三农”问题和赵树理小说的进一步研究完成一个补充,从而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宏观视角上,突显赵树理在40-50年代转型期的坐标系地位及其所起到的符号化作用,进而概括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赵树理 赵树理方向 喜剧色彩 喜剧色彩的多重蕴涵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0 前言10-12
- 1 赵树理小说喜剧色彩的生成语境12-18
- 1.1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时代契机:延安文学12-14
- 1.2 赵树理小说喜剧色彩创作的土壤:山西地域文化14-17
- 1.3 赵树理小说喜剧创作的根基: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意识17-18
- 2 赵树理小说的喜剧色彩18-31
- 2.1 赵树理小说中的喜剧人物形象18-24
- 2.2 赵树理小说的喜剧情境24-26
- 2.3 赵树理小说的喜剧语言26-31
- 3 喜剧与宣传:赵树理小说与“赵树理方向”的契合31-35
- 3.1 “赵树理方向”的理论指向31-33
- 3.2 动态性、表面化的一致——为什么选择赵树理作为创作的典型33-35
- 4 “赵树理方向”的悖论:赵树理小说的喜剧色彩之多重蕴涵35-45
- 4.1 农民的封建思想惯性和循环往复35-38
- 4.2 “大团圆”结局下透视出农村法制的缺失38-42
- 4.3 农村政权的实际落实42-45
- 5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个人简历50
- 发表的学术论文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庆华;论传播学意义下的赵树理小说[J];文学评论;2003年02期
2 胡不适;;小说堪称信史——赵树理的小说和中国农村[J];南风窗;2006年12期
3 傅惠成;;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J];党史文汇;2006年08期
4 杨天舒;;赵树理小说研究现状及其分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6期
5 王连英;;面对赵树理 我们该如何阅读[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6 甘浩;;赵树理与新启蒙小说——赵树理小说命名新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董慧芳;;农民还是知识分子?——从赵树理的身份说起[J];沧桑;2008年02期
8 刘江;;试论赵树理小说的情节特征[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陆巨一;;谈赵树理的小说[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10 倪文尖;;如何着手研读赵树理——以《邪不压正》为例[J];文学评论;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常丽丽;;赵树理小说中的方言语汇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2 范家进;;为农民的写作与农民的“拒绝”——赵树理模式的当代境遇[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崇轩;老照片中的赵树理[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康吉仁;学习赵树理精神 传承赵树理品质[N];太行日报;2010年
3 聂尔;我们怎样与赵树理相遇[N];山西日报;2012年
4 傅书华;不禁想起赵树理[N];光明日报;2000年
5 ;赵树理 伟大而独特的存在[N];文艺报;2005年
6 黄修己;从显学到冷门的“赵树理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傅书华;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中赵树理精神的地位与意义[N];山西日报;2011年
8 李晓宏 赵秋生;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当代意义[N];文艺报;2005年
9 段友文;赵树理与晋东南民俗文化[N];山西政协报;2005年
10 陈强;昔日的旗帜 今天的警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凌;赵树理阐释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乔亮;赵树理文学:轨迹与“方向”[D];上海大学;2009年
3 王力;农民叙事的双重幻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莹;论“赵树理方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坤;民俗学视野下的赵树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岩须;“赵树理方向”与赵树理小说喜剧色彩的多重蕴涵[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杨连峰;论赵树理的文学“新启蒙”[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大可;“普及”和“提高”的辩证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翟业军;赵树理论[D];扬州大学;2001年
7 延艳芳;论赵树理小说文体的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施照华;赵树理的大众化创作理论及实践[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哲;赵树理研究之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10 田敏;被挤压的真诚——试论赵树理创作中的矛盾与冲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30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3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