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论新世纪女作家乡土小说中的性别意识

发布时间:2017-07-08 05:14

  本文关键词:论新世纪女作家乡土小说中的性别意识


  更多相关文章: 新世纪 女性作家 乡土小说 性别意识


【摘要】:本文以“性别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对新世纪女性作家乡土小说创作状况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笔者发现女性乡土小说与男性乡土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女性写作在新世纪初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创作风貌。同时,从女性作家对乡土女性群体内部的自省与男女两性关系的审视中,总结提炼出了女性作家这一时期性别意识的特性,对女性写作的创作现状做出反思。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女性主义写作热潮逐渐减退,虽然仍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但是已经失去90年代上半期的迅猛发展势头与先锋特质。众多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乡土大地,开始了全新的创作旅程。女性性别意识开始与乡土小说融合,乡土领域被男作家主导的局面由此打破,女性乡土叙事成为世纪之交一个崭新的创作潮流。女作家们从乡土日常书写、女性历史的重新构建、男女两性关系几个角度出发,对女性文学的转型做出努力与尝试。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与中国社会的新变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又缘于女性文学自身发展更新的规律。论文对新世纪女作家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梳理,探究其中显露的女性性别意识。一是理想回归现实。乡村女性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常常出现在男女作家创作的乡土小说中,但与男作家相比,女作家对乡土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一种女性群体内部的自我审视,带有一种“内倾”眼光,也更加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日常生活。二是角色的转换——由“配角”到“主角”。以往的乡土小说中,虽然有较多的乡土女性形象,但实际上在男性作家的乡土作品中,男权文化、社会历史问题、农村社会的弊病才是真正的中心内容,女性形象往往只是表现男性性别意识的一种方式。在新世纪女性乡土小说中,乡村女性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三是性别意识觉醒的艰难。论文对乡土女性的困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直指她们性别意识觉醒的艰难。女作家关注女性命运,也不回避女性群体内部存在的问题,是这一时期女性乡土小说创作的亮点。女作家不仅仅关注乡土女性的命运,也将较多的笔墨投诸男性形象的塑造。作为性别意识重要内容之一的两性关系书写也呈现出崭新特质。笔者在梳理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与两性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纪以来很多女性作家已日渐走出自我的圈子,有了人道主义的眼光,视野趋向开阔。女性立场与人道主义精神相结合,成为新世纪女性乡土小说性别意识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新世纪 女性作家 乡土小说 性别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7
  • 第1章 女性写作在世纪之交的悄然转向17-23
  • 1.1 性别意识与乡土小说的融合17-20
  • 1.2 时代的召唤与言说的自觉20-23
  • 1.2.1 社会转型时代的要求20-21
  • 1.2.2 女性文学的自身发展21
  • 1.2.3 女性作家表达的渴望21-23
  • 第2章 从“他塑”到“自塑”——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23-42
  • 2.1 理想回归现实23-27
  • 2.1.1 形象塑造的“内倾”眼光23-24
  • 2.1.2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24-26
  • 2.1.3 关注日常生活26-27
  • 2.2 角色的转换——由“配角”到“主角”27-33
  • 2.2.1 历史中的女性28-30
  • 2.2.2 社会转型期的乡土女性30-33
  • 2.3 性别意识觉醒的艰难33-42
  • 2.3.1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认同34-36
  • 2.3.2 商业化浪潮下乡土女性面临的新困境36-38
  • 2.3.3 困顿中的艰难觉醒38-40
  • 2.3.4 性描写与性别意识40-42
  • 第3章 重新审视两性关系——性别意识表达的崭新特质42-53
  • 3.1 重新审视男性群体42-46
  • 3.1.1 丰富复杂的乡土男性形象42-44
  • 3.1.2 男性生存的焦虑与尴尬44-46
  • 3.2 对两性关系的深层探索46-50
  • 3.2.1 乡土领域两性关系的重新建构46-49
  • 3.2.2 两性和谐的祈愿49-50
  • 3.3 人道主义精神与女性立场的同构:性别意识的精神内核50-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60
  • 致谢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1


本文编号:533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33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8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