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德潜“诗教”观
本文关键词:论沈德潜“诗教”观
【摘要】:沈德潜提倡“诗乃宣扬道德,批评政治之工具”的诗教观。他想要通过“诗教”为学者指出一条更完善的学诗道路。他希望由正确的诗歌学习道路,引领受教者不断超越文学范畴,达到“诗教”中的个人修养与政治理想。沈德潜将“性情”这一传统诗学的核心加以深刻地阐发,并把它作为其“诗教”观的基石。性情的概念从沈德潜初编《唐诗别裁集》之时就已经提出,并把性情作为诗的基础;在《古诗源》中,沈德潜进而提出“性情之正”说,强调了性情中关乎道德之善的觉知能力,可以视为对性情观的补充;《说诗fl语》中,沈德潜除了将性情观与文学艺术表现风格相关,还提出了“性情面目”的的说法;到了《明诗别裁集》中,沈德潜更是突出了其中“情”的成分,提出了至情与深情;《杜诗偶评》中,沈德潜透过作品,具体的从社会、友情、亲情三个方面呈现了杜甫的“性情面目”,展示了沈德潜心中的杜甫形象;《清诗别裁集》中提出了“性情之真”的重要,并且将性情与“人伦日用”联系起来,指出只有出自日常生活的诗歌,才符合“真”的审美;沈德潜于乾隆二十八年重订《唐诗别裁集》,作为这一系列著作的终结与总结,代表了他在诗学主张上性情观的最终呈现。沈德潜秉承着一贯忠实“温柔敦厚”诗教的态度进行诗歌的品评。温柔敦厚的诗教主要目的在于养成理想人格,而这理想人格所应具备的特质,在沈德潜看来就是“忠、爱、孝、义”等,其中“忠”占了最重要的部分,后期他将“忠”加入了忠心的意思,对象转向了君主。沈德潜对于“温柔敦厚”从初期的以人格养成,到了其入仕之后受政治的影响,将理想人格的建立置于政治架构之下,并从战争与边事、赋税与徭役、对统治者用人的看法、对君臣关系与君臣本分的看法这几个方面,展现了诗教在社会政治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诗教 性情 人格 政教
【学位授予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3
- 一、沈德潜其人、及本文研究方向9
- 二、沈德潜及“诗教”问题的相关研究现状9-13
- (一)关于沈德潜及其诗学的研究9-10
- (二 )“诗教”相关研究的成果10-13
- 第一章 沈德潜提出“诗教”的原因13-17
- 第一节 诗歌发展之必然13-14
- 第二节 现实政治之需要14-15
- 第三节 思想情感之取向15-17
- 第二章 沈德潜“诗教”的理论基石17-27
- 第一节 理论基础——性情17-21
- 第二节 性情面目21-27
- 一、“至真”、“之正”的性情22-24
- 二、“性情之深”与“性情面目”24-27
- 第三章 沈德潜“诗教”的教化功能27-40
- 第一节 对人格的塑造27-33
- 一、温柔敦厚27-29
- 二、表现特征29-30
- 三、具体情感30-33
- 第二节 对政教的关怀33-40
- 一、战争与边事34-36
- 二、赋税与徭役36-37
- 三、君臣关系与君臣本分37-40
- 结语40-42
- 注释42-44
- 参考文献44-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5-46
- 致谢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叔子;;文化要传承 诗教应先行[J];教育与职业;2004年01期
2 梁东;;诗教,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J];教育与职业;2004年01期
3 ;关于进一步发展校园诗教的倡议书[J];教育与职业;2004年01期
4 蓝冰;;试论“诗教”传统的继承与演变——兼论“诗教”传统的当下意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麻春美;;为小学生营造“诗教”氛围[J];成功(教育);2011年04期
6 白德泉;诗教与联教[J];文史杂志;1994年02期
7 王志敏;弘扬诗教 促进两岸诗人交流[J];台声;1997年10期
8 李萍;;“诗教工程”走进中小学有感[J];诗潮;2006年01期
9 姜庭晨;;诗教本义[J];中华诗词;2006年04期
10 李少君;;呼唤“诗教”[J];作品;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运兆象;;充分发挥诗教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2 李世萍;;论“诗教”观产生之根源及其影响[A];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C];2002年
3 黄继济;;诗教——防城港市文化建设中的一朵鲜花[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郑丹平;;孔子“诗教”探析[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贵州省诗词学会校园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校园诗教工作的意见[A];贵州省楹联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贵州省诗词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会刊[C];2005年
6 李添富;;孔子诗教理论的时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邋本报记者 倪蔚薇 巍然;聚焦无锡“校园诗教”[N];无锡日报;2008年
2 陈静 邵奎;防化指挥工程学院“诗教”活动掀高潮[N];文艺报;2008年
3 高晓东;科尔沁区构建诗意校园推进人文德育[N];通辽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杨彦华 通讯员 罗筱;中山“诗教德育”备受关注[N];中山日报;2010年
5 潘玉娇;将诗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举措常抓不懈[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王委艳;中国“诗教”传统与文艺学的教育功能[N];文艺报;2011年
7 梁东;强中固本说诗教[N];文艺报;2011年
8 张永权;用朗诵传承诗教[N];文艺报;2014年
9 金红;大方诗教工作成果丰硕[N];毕节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张益;全省诗教工作经验交流会举行[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宝;早期诗教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璐;先秦乐教到诗教演变问题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郎爽;论沈德潜“诗教”观[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3 梁宏;先秦至魏晋时期的诗教“情志观”的初步梳理[D];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华琼;传统诗教的文化内涵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杨亚平;新课程视阈下语文“诗教”功能e犜牍橇φ孟訹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廖毅斐;新课标指导下的诗教探究与成效[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梁大伟;先秦儒家《诗论》与两汉诗教[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9 龚婷婷;从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选录的古诗文篇目看“诗教”的现实意义[D];湘潭大学;2014年
10 李忠义;邵雍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50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5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