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研究
【摘要】:包世臣是嘉道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理论家、经济学家,是近代开经世实学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经世思想也鲜明的体现在其文论当中。本文试从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入手,立足于其论文、论诗的散文著作,介绍这一文论思想的核心内涵,以及包世臣对诗文创作的一些具体主张。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在绪论部分,概括地指出本论文创作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包世臣文论思想研究的整体状况,在此基础上阐释对其“经世致用”文论思想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阐述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产生的背景。通过介绍嘉道年间学风转变的学术背景,以及封建政权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揭示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荀学以及顾炎武的实学对包世臣的影响,最后指出包世臣在考据学与宋学兴盛的嘉道年间独辟蹊径,以“经世致用”作为其治学追求,显示了包世臣在近代早期经世思潮中的先驱地位。第二章主要从重诗教、崇实文、主创新三个方面对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的内涵进行分析。首先,他注重诗歌的美刺教化作用,同时主张遵循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其次,包世臣反对空谈性理之文,要求文章要有具体的事理内容。最后,包世臣从创作的角度要求作家与时俱进,不能一味摹仿古人。他认为若一味仿古,便会囿于古人之法,无法展现作家的自然个性,就不能做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包世臣在诗文创作方面的一些具体主张。包世臣在理论上倡导“经世致用”,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宗旨,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创作技法。他总结并创新出古文六法,突出了对行文法度的重视。包世臣还认为心是文学的本源,作品是作家真情实感的一种寄托形式,因此,他反对矫揉造作、言心不一。他还强调诗文必定要有所寄托,不能单纯的追求辞藻的华丽,要做到华实结合。第四章总述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在晚清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文论思想置于整个经世思潮的大洪流中进行探讨,肯定晚清经世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包世臣 经世致用 文论 顾炎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0.1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9-10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0-12
- 0.3 研究方法12-14
- 1 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因素14-23
- 1.1 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的产生背景及概况14-18
- 1.1.1 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从考据学的衰落到经世实学的复兴14-16
- 1.1.2 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的概况16-18
- 1.2 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的形成因素18-23
- 1.2.1 荀子与顾炎武对包世臣的影响18-20
- 1.2.2 考据学与常州学派对包世臣的影响20-23
- 2 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的内涵23-32
- 2.1 诗教原则23-25
- 2.1.1 诗教的内涵23-25
- 2.2 崇实文反空谈25-29
- 2.2.1 言之有物25-27
- 2.2.2 言事与记事27-29
- 2.3 主张创新29-32
- 3 包世臣论诗文的创作32-39
- 3.1 注重法度32-34
- 3.2 华实结合34-36
- 3.3 言为心声36-37
- 3.4 有所寄托37-39
- 4 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的现实意义39-42
- 结束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启荣,张智渊;浅论孔子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朱志荣;;论蒋孔阳先生50年代的文论思想[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9年00期
3 张卫霞;;孔子文论思想主要内容论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柳春蕊;;论易堂文论思想的学术背景[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石海光,闫艳;南梁皇族萧氏兄弟文论思想管窥[J];集宁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6 徐鸿;;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文学教育(下);2010年07期
7 高明扬;李洪良;;袁守定《谈文》文论思想浅探[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蔡圣勤;;库切文论思想中的孤岛生存论[J];长城;2009年10期
9 汤太祥;;试论《周易》中的文论思想[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陈爱志;吴可文;;略谈王国维之死与其中国文论思想[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平;;鲜卑诗人元好问文论思想中的民族基质[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贵山;主流文论的建设与创新[N];文艺报;2001年
2 陆贵山;一体·多样·主导[N];文艺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爱丽;包世臣“经世致用”文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邓伟龙;章学诚文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静;梁启超文学思想的矛盾性探微[D];吉林大学;2014年
4 袁彦博;建立在“日用”哲学基础上的李贽文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汪磊;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9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5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