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鲁迅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2:13

  本文关键词: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鲁迅作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鲁迅作品 灵魂探寻 思想启蒙 本能 潜意识 精神分析


【摘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的世界性思潮之一,也是应用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心理批评法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学派。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引入中国,影响了最早的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就是介绍其理论并在创作实践中做出尝试的启蒙者之一。本论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论、人格结构论、本能论以及梦的理论来分析鲁迅的不同作品中的人物,结合文本细读法,试图能够探寻出其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分析方面的潜在意味,以期能从根本上接近鲁迅的心灵深处。第一章是背景研究,包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概说和鲁迅作品中的精神分析的影子两节内容。第一节介绍了弗氏的四个基本理论和中国作家的尝试运用。第二节介绍了童年家庭变故对鲁迅造成的精神创伤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创作影响的可能性。第二章根据鲁迅的人生所见所闻与艺术创作手法,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四个基本理论来具体地分析鲁迅两本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的三类代表人物:知识者、农民和小市民。“狂人”是敢于对正统思想进行猛烈攻击的人,他们借狂人狂语来隐晦曲折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我”和吕纬甫的对话,可以读作是鲁迅潜意识中对现实自我与预演中的自我一种有意识的疏离。涓生、子君这对新青年的爱情悲剧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个性解放后的精神悲剧。生活重压下的自我“精神陶醉”的阿Q,通过精神胜利法,使其远离痛苦,保持坚强,在绝望中达到了自己的超脱。神权摧残下面临生死本能选择的祥林嫂,经过多次生死本能的较量,最终选择用死亡来释放自己被压抑许久的“力比多”,以此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表层愉悦之下精神愚昧的小市民华老栓,用沾染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救儿子的命,这种人性的麻木所表达的内涵是深刻而厚重的。第三章选择鲁迅先生的两篇风格迥异的散文进行分析研究,来阐释截然不同的两种梦。他在苦闷彷徨之际,回首自己曾经的坎坷经历,在梦的潜意识之中,既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过去美好的东西更加美化以及怀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等童年瑰丽的梦;也有《影的告别》中在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梦境里,“影”经过抉择,最终选择慷慨而又坦然地面对黑暗和死亡,把承担黑暗和反抗绝望作为自己的使命。鲁迅先生艺术地塑造和深刻地展现上述人物麻木的灵魂以及人性的泯灭,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我,其目的就是探寻国民的灵魂,唤醒国民的觉悟,以期达到对国民的思想启蒙。虽然明知这条路充满荆棘而又漫长,然而他依然愿意直面惨淡人生,拿出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走下去。
【关键词】:鲁迅作品 灵魂探寻 思想启蒙 本能 潜意识 精神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1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4
  • 一、选题缘由及立论依据10-11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1-12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企望12-14
  • 第一章 鲁迅与“精神分析”的关系14-22
  •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概说14-17
  • 第二节 鲁迅作品中精神分析的影子17-22
  • 一、童年家庭变故对其精神造成的影响17-19
  • 二、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创作影响的可能性19-22
  • 第二章 鲁迅小说的精神分析解读22-41
  • 第一节 非理性、彷徨及精神悲剧的知识者22-31
  • 一、非理性的灵魂独白22-25
  • 二、彷徨氛围下的灵魂对话25-28
  • 三、个性解放后的精神悲剧28-31
  • 第二节 精神麻木的农民和人性泯灭的小市民31-41
  • 一、生活重压下的自我“精神陶醉”31-34
  • 二、神权摧残下的生死本能选择34-37
  • 三、表层愉悦下的精神愚昧37-41
  • 第三章 鲁迅散文中的精神探寻41-48
  • 第一节 童年瑰丽的梦——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41-44
  • 第二节 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梦——以《影的告别》为例44-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立年;;精神分析和科学[J];探索与争鸣;1992年04期

2 马健生;试论精神分析对教育的影响[J];教育科学;1993年02期

3 熊哲宏;精神分析的10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1995年11期

4 Joseph Sandler,施琪嘉;精神分析的发展概略(二)[J];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0年04期

5 张美蓉;父亲的故乡与母亲的故乡──日本神话与日本精神分析[J];日语知识;2001年06期

6 AlfGerlach,施琪嘉;中国精神分析的现状[J];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1年03期

7 丁国强;被革命所捕获——读《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J];博览群书;2004年11期

8 郭本禹;;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文丽君;;精神救赎,跳出“门”槛——电影《门》中主人公蒋中天的精神分析[J];电影评介;2008年01期

10 徐砺;;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透视《如影随形》[J];电影文学;2008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畏;王德保;;李贺人格及其诗歌之精神分析[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徐春艳;;童话教学的心理学视角阐释[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朝凤;精神分析不仅仅只有弗洛伊德[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朱国旺;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在京召开[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记者 张灿灿 通讯员 海慧芝;首届亚洲精神分析大会召开[N];健康报;2010年

4 伊安·派克 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心理系 译 王波 南京大学哲学系;精神分析与资本主义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黄旭邋沈群;精神分析研究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梅柏青;霍大同:说吧,创伤[N];成都日报;2010年

7 张颐武;精神分析的当下意义[N];文艺报;2002年

8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肖巍;精神分析告诉你:如何面对抑郁症这只“黑狗”[N];中国妇女报;2014年

9 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弗洛伊德不该被忘记[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纯一;在欧洲,身份不是崇拜对象,而是问题[N];文汇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智跃;颓圮的边界与生命的回响[D];苏州大学;2006年

2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崔增宝;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宁;精神分析思潮的道德观及其道德教育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由之;作为解释学的精神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3 周洁;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鲁迅作品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衣帆;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婉;精神分析的中国之旅(1914-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艳;国内精神分析文献计量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郝江英;西奥多·赖克的精神分析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8 朱建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精神分析”阐释[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9 谢葆辉;译者的精神分析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晶晶;观看之道—精神分析对艺术的探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567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67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d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