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不会自己变成竹筏
本文关键词:竹子不会自己变成竹筏
更多相关文章: 科举考试 大后 代时 大宋 筏头 宋王朝 巨竹 牛渚矶 宋军 知人善用
【摘要】:正竹子不会自己变成竹筏,人生也一样,认准自己的才能,付出努力,才可能一鸣惊人。樊若水是五代时南唐一个县令家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能思会算。长大后,樊若水慢慢有了自己的梦想,期待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可是,当时南唐的国君李煜无心治理朝政,致使政权风雨飘摇。樊若水满怀热情投入科举考试,却屡试屡败。樊若水投效无望,一时灰心丧气。秋日早晨,樊若水望着后园一池枯荷,池花对影落,越看越愁。他推开院门,走了出去,这一走,
【关键词】: 科举考试;大后;代时;大宋;筏头;宋王朝;巨竹;牛渚矶;宋军;知人善用;
【分类号】:I267
【正文快照】: 竹子不会自己变成竹筏,人生也一样,认准自己的才能,付出努力,才可能一鸣惊人。 樊若水是五代时南唐一个县放在火上烤软,按一定尺寸将竹子弄令家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能思成弧形,做成筏头。还要涂上防腐汁会算。长大后,樊若水慢慢有了自液,干燥后再涂上桐油,搭好支架,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波;;试论北宋科举考试规程的改革与完善[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魏羲之;;历史上“零记录”的科举考试[J];学习博览;2011年12期
4 赵瑞民;石金鸣;;科举考试中的夹带[J];收藏家;2001年02期
5 平川;唐代对科举考试中的违规现象颇为宽容[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王凯旋;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6期
7 刘亚敏;胡甲刚;;中国科举考试产生与持续发展的原因探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张利;;宋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晨曦;;晚清科举考试的惊人作弊手法[J];文史博览;2007年10期
10 常建华;;士习文风:清代的科举考试与移风易俗——以《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为中心[J];史林;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璇;;论明代广西的科举考试[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4 李天凤;;科举制在云南[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刘绍春;;晚清科举制改革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8 张丽敏;;论明代科举制中的公平理念[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9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费青;;“槐花黄 举子忙”——透视槐树文化与科举制度[A];中国公园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祥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落榜者”的命运[N];人民法院报;201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科举考试照样以貌取人[N];深圳特区报;2014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商业出版与思想文化及社会变迁研究”负责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张献忠;明中后期科举考试只重首场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通讯员 高兆辉 袁旺 记者 赖有生;清科举考试“手抄书”现三乡[N];中山日报;2009年
5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教授 郑若玲;莫让教育沦为考试的附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惠金义 牛廷相;郝永效:写考试题材的小说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7 黑龙江大学 郭渊 赵海波 吉艳敏;科举学研究:从分散走向综合[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肖擎;让教育的价值观明确起来[N];长江日报;2005年
9 廖君;170多年前科举考试有多难?清代乡试卷现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于建坤;追寻科举研究的现代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力;科举考试废止前后的观念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甘霖;宋朝科举制度的政治功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刘俊起;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曾绍东;法律与社会:晚清科举考试法规评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易波;作弊与防弊博弈中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D];湖南大学;2011年
7 朱婧;清代福建族谱中的科举考试印记[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艳;科举考试对当今语文评价体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建伟;科举考试中区域公平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廖亚菱;科举考试舞弊、防弊及对现代考试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81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8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