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对《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本文关键词:论莫言对《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摘要】:莫言曾说:“魔幻是西方的资源,佛教是东方的魔幻资源,六道轮回是中国的魔幻资源,《生死疲劳》便是以佛语开篇用轮回做结的中国式魔幻。”文章围绕小说《生死疲劳》,研究《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资源的构成”和“中国式魔幻创作的成因”。第一章通过文化研究的方法,研究莫言运用了哪些资源作为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素材。具体得出“六道轮回”和佛语“生死疲劳”是其魔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主要探析莫言《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创作的成因。一方面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对《生死疲劳》创作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聊斋志异》和《百年孤独》。将它们与《生死疲劳》作对比,具体探究文本从哪些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补充研究《生死疲劳》中的现代派手法,得出莫言对于西方现代派手法的熟练应用增强了其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表现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第三章总结了《生死疲劳》的艺术特征和价值。结语部分,对以上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和概括,得出莫言在《生死疲劳》中成功的完成了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并取得震惊中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式魔幻 生死疲劳 六道轮回 三元叙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0
- 第一节 研究对象7-8
- 第二节 研究方法8
- 第三节 研究现状8-10
- 第一章 《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资源的构成10-18
- 第一节 “六道轮回”找回了什么?10-15
- 一、“人性-兽性-人性”的轮回结果10-13
- 二、轮回下的“农民与土地”13-15
- 第二节“生死疲劳”之玄机15-18
- 一、“生死疲劳,从贪欲起”15-17
- 二、“少欲无为,,身心自在”17-18
- 第二章 《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成因18-31
- 第一节《生死疲劳》对《聊斋志异》的借鉴与创新18-21
- 一、“阴间”与“地狱”——轮回之源的相通架构18-20
- 二、对“因果报应”的不同解读20-21
- 第二节《生死疲劳》对《百年孤独》的接受与发展21-28
- 一、环形结构22-24
- 二、三元叙事24-25
- 三、魔幻中的现实25-28
- 第三节 对其他西方现代技法的运用28-31
- 一、陌生化29-30
- 二、暴力、荒诞和反讽30-31
- 第三章 《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和价值31-34
- 第一节《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特征31-32
- 第二节《生死疲劳》的中国式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价值32-34
- 结语34-36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红妍;;《生死疲劳》:对民间与历史的另一种把握[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石若英;;论《生死疲劳》中的“月亮”原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8期
4 李自国;;讲述历史 反思人性——解读《生死疲劳》的叙述者[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张超荣;;《生死疲劳》的全面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6 李焱;;论《生死疲劳》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02期
7 陆展;;《生死疲劳》中动物的“主体意识”[J];淄博师专学报;2013年04期
8 鄢玉菲;;《生死疲劳》的荒诞暴力与禅意内涵[J];文学教育(下);2014年02期
9 孟利;;《生死疲劳》中女人生之疲劳[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1期
10 胡云;;论《生死疲劳》的叙述分层及其意义[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妙羡;;翻译伦理下探究《生死疲劳》被西方读者接受的原因[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李丹;;一出庸俗的惨剧——长篇小说《蛙》批判[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子宏;《生死疲劳》的阅读疲劳[N];桂林日报;2006年
2 杨继渊;浓墨重彩再现中国半个世纪乡村史[N];云南日报;2013年
3 李浩;惊讶和热情:我看《生死疲劳》[N];北京日报;2006年
4 李敬泽;“大声”:再见长河落日[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夏一璞;女性解放中的生死疲劳[N];经济观察报;2014年
6 胡子宏;最深切的感受:疲劳[N];兰州日报;2006年
7 财经媒体记者 方敢;后泡沫时代,酒企的“生死疲劳”[N];华夏酒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601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0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