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张爱玲作品中的日本文化元素

发布时间:2017-08-04 08:37

  本文关键词:张爱玲作品中的日本文化元素


  更多相关文章: 张爱玲作品 日本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如“奇花异卉”出现在文坛,引起沦陷区人民的关注,在这些接受者中就有日本读者。张爱玲之所以在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大放光彩,与其在文中津津乐道地讲述中国文化有关。在讲述中国文化的时候,张爱玲多处谈到了日本文化。本文的写作思路就从这里展开,主要采用文化批评的研究方法,力图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细读,来梳理出张爱玲在日本文化的描述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观。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其中,在引言部分中,论文从张爱玲的家庭背景、母亲教育、求学经历、婚姻生活以及四十年代沦陷区上海所提供的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来概述不同文化对张爱玲的浸染。循着这个角度,本文认为张爱玲之所以能在文中谈及日本文化,其实是她文化补偿心理的一种体现,她能在她所接受到的不同文化形态中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她的灵魂底色依然是中国性的。第一章是“张爱玲在日本的接受过程”。在这部分中,笔者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对日本研究张爱玲的现状进行梳理。四十年代,日本主要研究张爱玲的有日本学者若江得行和室伏克拉拉。他们研究张爱玲主要是因为他们与张爱玲的经历以及喜好相似,所以张爱玲作品勾起了这两位日本学者的共鸣。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日本学术界研究张爱玲大多是出于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随着张爱玲文学在中国大陆的重新崛起,各大新闻媒体以及学术界重新开始研究张爱玲,一时间海内外都掀起了张爱玲研究热潮,日本也不例外。第二章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日本文化元素”。论文主要通过对张爱玲散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元素,诸如日本人、浮世绘、音乐、艺伎、文学、电影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揭示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章是“张爱玲的日本文化观”。论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张爱玲对日本文化的选择,以及张爱玲的文化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语部分,笔者认为张爱玲在文中谈及日本文化,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衍生形态。由此可以发现,从表层来看,张爱玲向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日本文化。可从深层而言,她永远牵挂的是“文化中国”。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 日本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一、张爱玲在日本的传播10-16
  • (一)1940年代日本最早的“张迷”10-13
  • (二)1950-1970年代的日本译者13-14
  • (三)1980年代的日本传播者14-15
  • (四)1990年代日本的接受高潮15-16
  •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日本文化元素16-34
  • (一)张爱玲眼中的日本人16-20
  • (二)张爱玲所钟爱的日本“浮世绘”20-23
  • (三)张爱玲所关注的日本服饰23-26
  • (四)张爱玲笔下的日本音乐、电影26-30
  • (五)张爱玲误解的日本艺伎30-31
  • (六)张爱玲与日本文学31-34
  • 三、张爱玲的日本文化观34-38
  •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34-35
  • (二)张爱玲对日本文化的选择35-36
  • (三)张爱玲的文化观36-38
  • 结语38-40
  • 注释40-42
  • 参考文献42-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芹;;茨威格与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堕落——以《变形的陶醉》和《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蔡晓飞;;浅析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情爱观[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3 褚紫玲;;张爱玲的另类女性叙述——浅谈张爱玲对传奇的改写[J];大舞台;2011年02期

4 纪忠璇;;解析张爱玲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书写策略[J];成功(教育);2013年16期

5 葛培;;张爱玲《传奇》中的红色词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12期

6 张馨;;张爱玲的爱情观——白流苏爱情的出走与回归[J];黑河学刊;2011年04期

7 王左艳;;被规避了的消费性——张爱玲创作中的意识形态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罗鉴晨;;东西方女性的坚强与柔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J];考试周刊;2008年28期

9 李文;;论张爱玲小说婚恋观的上海色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10 吴洪莉;;浅析张爱玲笔下哀伤苍凉的女性形象[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忠璇;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瑜;张爱玲女性书写的审美及启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罗欣;论张爱玲的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车小伟;论张爱玲对“鲁迅五四文学传统”的回应[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百玲;论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仲红艳;论张爱玲小说对男性丑的揭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陆美娟;苍凉、孤绝与守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贾登娉;论二十年代女作家恋爱小说的女性心理[D];兰州大学;2012年

9 胡琴;用Flotow翻译理论解读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10 曹文凌;论张爱玲小说女性人物生活中的西方因素[D];湘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8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18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0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