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研究
【摘要】:顾况极富个人魅力,在诗坛有一定影响,是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学界对顾况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生平、版本整理等,对顾诗分析多局限于其现实性,而顾诗独特的怪奇性审美特征却被忽视,迄今尚未得到系统、清晰的梳理。从顾况诗歌怪奇性的历史渊源上说,屈原诗作、道教文化都对其怪奇性审美特征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屈原的奇幻构思启发了顾况诗歌的创作,而道教文化则对顾况诗作的谲怪语言、怪奇性思维方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从顾况诗歌题材内容的怪奇性来说,自我指称的反复出现、有悖诗体的自我主题、以主驭客的精神世界,都是顾况自我表现意识的表现。强烈的主观性、独具特色的题材创新使其在大历、贞元诗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从顾况诗歌艺术表达的怪奇性来说,顾诗构思上有自由的想象与小说化的“破体”特色,意象上有卑微丑怪的现实物象、阴森恐怖的死亡意象、市井浅俗的神话意象,语言上选用生僻字词,并对日常字词进行陌生化处理,营造出一股生涩拗折之感。从顾况诗歌的影响来说,这种怪奇特征不仅为韩孟诗派在“以丑为美”的审美趣味与“以文为诗”的语言表达上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范本,而且可以视为中唐诗变的肇始。
【关键词】:顾况诗歌 怪奇性特征 审美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导论6-16
- 第一节 顾况诗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6-14
- 一、顾况生平、版本著录研究7-9
- 二、顾况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9-11
- 三、顾况诗歌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研究11-12
- 四、顾况诗歌的影响、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研究12-14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方法14-16
- 第一章 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的历史渊源16-25
- 第一节 顾况诗歌对屈原的承继16-21
- 第二节 顾况诗歌对道教文化的吸收21-25
- 第二章 顾况诗歌题材内容的怪奇性25-45
- 第一节 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25-36
- 一、自我指称:反复强调的自我存在25-28
- 二、个人际遇:有悖传统的自我主题28-32
- 三、以主驭客:全面开掘的精神世界32-36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诗歌题材36-45
- 一、非常性题材的出现37-39
- 二、艺术题材诗作的创新39-45
- 第三章 顾况诗歌艺术表达的怪奇性45-75
- 第一节 构思之怪奇45-56
- 一、自由的想象45-49
- 二、小说化的构思49-56
- 第二节 取象之怪奇56-67
- 一、残缺琐屑的现实物象57-61
- 二、阴森恐怖的死亡意象61-64
- 三、市井浅俗的神话意象64-67
- 第三节 语言之怪奇67-75
- 一、生僻字词的选用67-71
- 二、日常字词的陌生化运用71-75
- 第四章 顾况诗歌怪奇性审美特征对韩孟诗派的影响75-90
- 第一节 顾况与韩孟诗派的关系75-77
- 第二节 以丑为美:对韩孟诗派审美趣味的影响77-85
- 一、败落、丑怪与秽恶之物77-80
- 二、血腥、狞厉与可怖之态80-85
- 第三节 以文为诗:对韩孟诗派语言表达的影响85-90
- 结语90-91
- 参考文献91-9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99-100
- 致谢100-1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汤琛;;黄礼孩诗歌论[J];创作与评论;2011年06期
2 田永元;;中国的诗歌应该有一次蜕变中的阵痛[J];艺术广角;1998年02期
3 粥样;世宾;;诗歌之树常青——茂名“广东诗歌创作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作品;2005年01期
4 王志祥;;全国诗歌理论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J];诗刊;2010年17期
5 草八斤;;我的诗歌营生[J];星星诗刊;2012年10期
6 ;中国·星星诗歌讲习所2013年招收诗歌研修学员启事[J];星星(上旬刊);2013年07期
7 李丹;先秦到六朝诗歌理论发展轨迹之勾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盛翠菊;试论蒲风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邢海珍;栖居于诗意中的歌者──王立宪诗歌论[J];文艺评论;2001年06期
10 邹建军;大学生诗歌与高校诗歌教育[J];江汉论坛;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成;;献给处于诗的年华的青年朋友——读《诗歌的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2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诗歌的现在与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2)[C];2012年
4 徐俊国;林喜杰;;诗歌只对“心灵的发生”做出反应——徐俊国、林喜杰访谈录[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保初;;文学爱好者的益友——评介《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7 张颐武;;谈《诗歌基本原理》[A];诗坛的引渡者——吴思敬诗学研究论集[C];2012年
8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于永森;;梦幻乡土世界里的“水晶球”——论徐俊国诗歌的精神“缺场”[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树伟;翻译帮我找到自己诗歌声音[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记者 刘守序;历史的期待 时代的呼唤[N];金融时报;2011年
3 高昌;迎着诗歌的海浪 乘着白鹭的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4 林涛;浅谈公安诗歌的困境及语言创新(上)[N];人民公安报;2011年
5 杨梓;让诗歌不再“自言自语”[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莱笙;诗歌的现在与未来[N];文学报;2012年
7 本刊特约撰稿 符力;一个诗歌意义的海岛[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袁媛;一场高规格的诗歌艺术盛会[N];绵阳日报;2014年
9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10 盖兆泉;诗歌在书外的新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东南亚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妮妮;南宋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D];复旦大学;2004年
4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林喜杰;群体性解读与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海鹰;查慎行诗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10 黄雪敏;创造社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钊;唐代佛寺文化与诗歌的传播[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李荣霞;许名扬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蔡青;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江非诗歌创作论[D];海南大学;2015年
4 王瑞玉;当代叙事性诗歌的话语分析与诗性构建[D];山东大学;2015年
5 江泉;复古与探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陈丽丽;东晋南北朝僧士合流背景下诗歌的发展[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7 王小芳;黄宗羲诗歌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殷丽萍;杨万里诗歌接受史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周恩宏;诗歌符号学视阈下的木心诗歌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犁珠;新世纪以来的福建诗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5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2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