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金元时期“情性”说述评
本文关键词:先秦至金元时期“情性”说述评
【摘要】:情性问题自先秦以来受到诸多先贤的关注,对于"情性"的阐释从最初哲学层面的观照发展到诗学内涵的聚焦,逐步超越了美教化、厚人伦、淳风俗的诗教传统,肯定和强调了"情性"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正视了诗歌自身的艺术特征,丰富和发展了诗歌创作理论和文学情感理论的内涵,切近了文学作为艺术的审美本质,因此,对于"情性"说的发展与内涵进行梳理,意义深远,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所;
【关键词】: 情性 内涵 中国诗学
【基金】:2015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中华美学精神’元范畴研究”(项目编号:TJZW15-013)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早在先秦时期,情性问题就受到了诸子的关注。荀子对于“性”、“情”、“欲”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辨析:“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性之好恶喜怒衰乐,谓之情”1,他突出情感的同时又强调导情和节情,主张“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2。荀子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薇,袁茹;安徽师大文学院举行“中国诗学研讨会”[J];文学遗产;2000年05期
2 蒋寅;《中国诗学》十年[J];学术界;2001年02期
3 潘殊闲,谭钟琪;论“气”在中国诗学中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4 金安利;;评《<老子>与中国诗学话语》[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王济民;中国诗学本体论:诗言“性情”──兼及几个同类诗学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陈源;《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J];文艺研究;2000年06期
7 陆耀东;《中国诗学丛书》总序[J];江汉论坛;2001年05期
8 胡传志;中国诗学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1年04期
9 庄严;一条现代学术的整合之路——评《中国诗学述论》的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郭芳;对传统文论的重新认识与阐释——评《中国诗学论稿》[J];东岳论丛;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咏吟;;现代中国诗学三大派别之得失论衡[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2 林理彰;祝远德;;中国诗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3 ;刊首语[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4 程相占;;诗学的“重量”范畴——中国诗学批判断想之一[A];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 总第二十二辑)[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纳;重新审视绚丽多彩的中国诗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舒晋瑜;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谢桃坊;怎样认识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记者 李陈续;诗学研究应在创新上下功夫[N];光明日报;2001年
5 ;现代中国诗学建构的西方资源[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向阳;中国诗学技法思想嬗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石朝辉;简化: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新苗;中国诗学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迪[D];江南大学;2013年
4 陈雁漪;道家美学与程抱一对中国诗学精神的文化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轶涛;《布赫诗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0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67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