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建构—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古典诗学品格研究
本文关键词:诗意的建构—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古典诗学品格研究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和能力,故乡是他文学情感的溯源地,对故乡、故事、故人的回忆,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反思是他一贯的创作主题。读他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学中的一些审美元素,如丰富的意象,开阔浑融的意境,对语言的气韵、声音的重视,以及天人合一、天地感应的宇宙观、生命观等等,这些都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本文即从中国古典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具体的呈现。陕南大地的儒道“文化基因”,孕育了贾平凹饱满的文化心理和古典文人情怀,他不仅在创作思维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感应”与“虚静”的方式,在叙事上坚持以意象写作使作品意蕴更加丰富,还格外重视语言的准确和语音的气韵、声情,使语言因陌生化而产生了新的意趣,读来又有古朴、大气的诗的味道。中国古典诗学是中国文艺批评、鉴赏理论的源头,也是中国文艺思维的体现,不同于西方批评理论的逻辑框架和解构性思维方式,中国诗学重感悟、重意象的思维方式和意象与意境的审美标准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是值得当代文学批评者关注的,因此,笔者相信本文运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来审视贾平凹小说的古典诗学品格,不仅丰富了贾平凹作品研究的角度,也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诗学对当代文学批评和创作的价值。
【关键词】:贾平凹 中国古典诗学 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1 研究综述11-18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选题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13-15
- 1.2.1 国内研究情况13-14
- 1.2.2 国外研究情况14-15
- 1.3 选题特色和研究方法15-16
- 1.3.1 选题特色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4 理论依据16-18
- 2 贾平凹与中国传统文化18-26
- 2.1 儒道“文化基因”与古典文人情怀18-23
- 2.1.1 儒道“文化基因”18-19
- 2.1.2 古典文人情怀19-23
- 2.2 源于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追求23-26
- 2.2.1 感应与虚静23-24
- 2.2.2 神话想象24-26
- 3 贾平凹小说的意象26-32
- 3.1 贾平凹小说的意象解读26-29
- 3.1.1 贾平凹小说意象的丰富性26-28
- 3.1.2 意象的象征意义28-29
- 3.2 贾平凹小说意象的诗性表征29-32
- 3.2.1 混沌还原与道家哲学29
- 3.2.2 虚实相应与天人合一29-32
- 4 贾平凹小说的诗化语言32-37
- 4.1 古典诗学的气韵与声情说32-34
- 4.1.1 古典诗学的“气韵说”32-33
- 4.1.2 古典诗学的“声情说”33-34
- 4.2 贾平凹小说语言的声音与意味34-37
- 4.2.1 贾平凹小说语言的声与情34-35
- 4.2.2 方言土语的独特韵味35-37
-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0-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军启;赵锦;;论贾平凹小说中对细节的重复叙述[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梁颖;;贾平凹审美追求的变迁[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景超;;我看贾平凹的“热”[J];艺术广角;2010年02期
4 韩琳琅;;贾平凹小说神秘化现象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徐勇;;现世的沉沦与飞升——评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带灯》[J];文艺争鸣;2013年04期
6 李云雷;;以“有情”之心面对“尖锐”之世——读贾平凹的《带灯》[J];小说评论;2013年04期
7 费秉勋;论贾平凹[J];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01期
8 雷达;;模式与活力——贾平凹之谜[J];读书;1986年07期
9 ;揭开当代文学“怪杰”奥秘的力作——《贾平凹》简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10 费秉勋;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一种分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军;;贾平凹小说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樊宪雷;;硕士论文提要:贾平凹长篇小说中叙事技巧的流变与创新[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小林;《带灯》与贾平凹的文字游戏[N];文学报;2013年
2 李星;贾平凹《老生》:山水不老 人情弥新[N];文艺报;2014年
3 刘新征;贾平凹小说的情绪基调与人物世界[N];文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一部乡村忧患之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古炉》争鸣备忘录[N];文学报;2012年
6 兰州大学文学院 海晓红;文学人类学视域中的贾平凹研究[N];山西党校报;2012年
7 健涛;如此“不实”的贾平凹“纪实文学”[N];文学报;2013年
8 马平川;从“清风街”到“兴隆街”[N];文艺报;2008年
9 林文;贾平凹小说研讨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6年
10 郭洪雷;给贾平凹先生的“大礼包”[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穆罕默德·阿里;城乡文化冲突——以贾平凹创作为个案[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一秀;传统与现代的纠结[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驰;贾平凹小说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长敏;贾平凹创作研究评论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娜;文化传播视野下的贾平凹小说传播与影响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杨勇;论新世纪贾平凹长篇农村题材小说的叙事艺术[D];西南大学;2015年
5 戴文娜;世纪之交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审丑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商明;新世纪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外来者”形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李雅昕;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大境界”[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宇男;城乡之间的双重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5年
9 常晋;论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家园意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杨国薇;贾平凹小说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06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0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