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宋代诗学中的“自然”

发布时间:2017-08-23 00:29

  本文关键词:宋代诗学中的“自然”


  更多相关文章: 宋代 自然 平淡 诗学


【摘要】:中国古代美学中存在一种“自然”的文艺观,它发轫于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刘勰将“自然”确立为文学的本质,并将“自然”上升为评判文学的重要标准和审美追求。后来的钟嵘、皎然等人对“自然”的诗学也多有论述。到宋代时,关于诗学中“自然”的论述已经蔚为大观。“自然”诗学涵盖了诗歌理论的多个方面。本文以时间为主线,通过解析宋代诗坛代表人物诗学中的“自然”,对宋代诗学中的“自然”做一个梳理和概括。第一部分,对“自然”的起源做一个归纳总结,这时的“自然”主要是一个哲学概念。第二部分,对汉代至宋代“自然”观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自然”从哲学概念延伸到文艺理论,刘勰又将“自然”上升为文学评判的重要原则,至钟嵘时,“自然”已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首要原则和最重要的审美追求。第三部分,具体分析苏轼诗学中的“自然”。从诗歌的发生论、作诗的法度、诗歌风格、诗歌语言、苏轼的诗论对后世影响五个方面论述。第四部分,以黄庭坚为代表,分析江西诗派诗学中的“自然”。从“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理念、黄庭坚对法度观念的变化、吕本中的“活法”说等角度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以杨万里为主,分析“中兴四大家”的“自然”。从作诗题材、诗歌发生论、创作方法、诗歌意蕴上、作诗的法度等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宋代 自然 平淡 诗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导论10-13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10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0-11
  • 三、论文内容与基本结构11-13
  • 第1章 先秦至六朝“自然”的发展13-18
  • 1.1 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13-14
  • 1.2 庄子笔下的“自然”与美14-15
  • 1.3 《淮南子》中积极有为的“自然”15
  • 1.4 魏晋时期的“自然”15-18
  • 1.4.1. “自然”与玄学15-16
  • 1.4.2 “自然”与音乐16-18
  • 第2章 魏晋至唐中国诗学“自然”论的发展18-24
  • 2.1 刘勰的“文道自然”18-20
  • 2.2 钟嵘的“自然英旨”20-21
  • 2.3 皎然的“至丽而自然”21-23
  • 2.4 司空图的“自然”23-24
  • 第3章 北宋前期诗学中的“自然”24-30
  • 3.1 概述24
  • 3.2 田锡的“任运用而自然”24-25
  • 3.3 苏洵“风水相遭”的自然25-26
  • 3.4 梅尧臣的“平淡自然”26-30
  • 3.4.1 追求平淡诗风26-28
  • 3.4.2 对陶渊明的推崇28-30
  • 第4章 苏轼以“自然”为核心的诗学30-37
  • 4.1 “不能不为”的文学发生论30
  • 4.2 随物赋形,文理自然30-32
  • 4.3 以“枯淡”为诗歌理想32-33
  • 4.4 “辞达”的诗歌语言观33-35
  • 4.5 苏轼自然诗学的影响35-37
  • 第5章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自然”论37-45
  • 5.1 黄庭坚诗学中的“自然”37-41
  • 5.1.1 “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作诗原则37-38
  • 5.1.2 化用的“自然”38-39
  • 5.1.3 诗歌境界上的自然——“不烦绳削而自合”39-41
  • 5.2 江西派诸人对黄庭坚诗学的发展与补充41-45
  • 5.2.1 陈师道对语言的锤炼41
  • 5.2.2 陈与义的“现实自然”41-42
  • 5.2.3 吕本中的“活法自然”42-45
  • 第6章 南宋诗学中的“自然”45-56
  • 6.1 南宋前期对江西诗派的批判45-47
  • 6.2 杨万里诗学中的“自然”47-52
  • 6.2.1 “万象毕来,献予诗材”47-49
  • 6.2.2 “诗兴”与“自然”49-50
  • 6.2.3 “诗味”与“自然”50-51
  • 6.2.4. 从“活法”到“无法”51-52
  • 6.3 陆游等人的“自然”52-54
  • 6.4 姜夔的“自然高妙”54-55
  • 6.5 《沧浪诗话》中的“自然”55-56
  • 第7章 综述56-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1
  • 附件6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雯;嵇康的玄学与乐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张忠纲;;说“诗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杨明;;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女色和男女情事描写的态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张清华;;肇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论王维辋川山水诗的艺术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陈丕武;;论王僧孺的丽逸诗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李丽英;;方苞“义法”说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杨季;;批判精神的长河——论韩愈“不平则鸣”说及其缘起与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张宏;;从汉人评“屈”看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孟露芳;;唐代女诗人及其诗歌简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7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10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1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21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3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