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李光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9:45

  本文关键词:李光诗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光 诗歌 贬谪 岭南 艺术特色


【摘要】:李光(1078-1159),南宋初名臣,撰有《读易详说》及《庄简集》十八卷,庄简集八册是明初尚存,其后散佚原目多寡,遂无可考证,今从永乐大典中采集编次共得诗四百二十五首、词十三首、杂文二百六十五篇。明以后诗文散佚较多。《全宋诗》收其诗八卷共384首。本文主要以《全宋诗》为依据论述。李光诗歌的题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交游诗、咏怀诗、咏物诗、题咏诗、其他诗。其中交游诗所占比重较大,根据其内容大致又可以细分为赠酬诗、送别诗。李光写出了许多优秀别致的咏物诗,尤其是咏竹和咏梅诗。咏怀诗是李光诗中最能体现其人文情怀和内心感受的诗歌。题咏诗主要歌咏了一些亭台楼阁和同时代的先贤等。其他类诗歌包括挽诗、寄内诗。李光的挽诗主要是悼念亲朋的,其中悼念亡子的那篇最是凄婉。寄内诗主要是寄托李光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李光诗歌不仅兼有清新秀丽、苍劲豪放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还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呈现出婉丽多姿的风貌;同时,因其善用典故、诗题叙事化等写作手法,使其诗又有一种托兴深长的风格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谓李光诗“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皆托兴深长”。其诗歌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人借鉴欣赏学习,而其忠心报国、荣辱不惊、为人恬淡乐观的情感价值观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李光的诗歌颇受苏轼与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诗的发展转变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对李光诗歌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宋诗发展的全貌。
【关键词】:李光 诗歌 贬谪 岭南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第一章 李光诗歌的题材内容9-30
  • 第一节 交游诗9-16
  • 第二节 咏怀诗16-22
  • 第三节 咏物诗22-24
  • 第四节 题咏诗24-25
  • 第五节 其他诗25-30
  • 第二章 李光诗歌的特色30-37
  • 第一节 诗题叙事化30-31
  • 第二节 善用典故31-33
  • 第三节 浓郁的地方风情33-35
  • 第四节 婉丽多姿、托兴深长的艺术风格35-37
  • 第三章 李光诗歌的渊源及影响37-40
  • 第一节 李光诗歌的艺术渊源37-38
  • 第二节 李光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4-45
  • 致谢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宗海;《全宋诗》积微[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房日晰;《全宋诗》校补二则[J];江海学刊;2001年02期

3 房日晰;《全宋诗》璧瑕一例[J];江海学刊;2001年03期

4 吴宗海;《全宋诗》小札[J];文学遗产;2001年01期

5 张如安;《全宋诗》疏失分类偶举[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吴宗海;《全宋诗》琐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吴宗海;《全宋诗》重出现象小析[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8 吴宗海;《全宋诗》佚诗一束[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9 房日晰;《全宋诗》错讹举隅(一)[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陈庆元;《全宋诗》札记(二)[J];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传志;;《全宋诗》佚诗及误收考[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詹亚园;;周敦颐《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诗小考[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房日晰;《全宋诗》误重举隅[N];光明日报;2002年

2 张如安;如何看待《全宋诗》订补中的问题[N];文汇报;2004年

3 陈尚君;断代文学全集的学术评价[N];文汇报;2004年

4 汤华泉;谈《永乐大典》中宋佚诗的辑录[N];光明日报;2007年

5 林伦伦;三十年铸一剑[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立平;南宋中兴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张小丽;宋代咏史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钟巧灵;宋代题山水画诗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梅;喻良能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陈星;杨万里诗歌植物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3 陆玉;李光诗歌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4 凌丽萍;宋代论书诗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章江艳;《全宋诗》南宋江西诗人用楙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彭亚萍;两宋之交宋金战事诗研究(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D];西南大学;2009年

7 白帅敏;两宋父子词人曹组曹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慧颖;唐宋文学中的芍药[D];安徽大学;2013年

9 张妍菊;韩维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蔼萍;唐宋文学中的成都[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4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24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5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