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唐代长安登高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4:24

  本文关键词:唐代长安登高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长安登高诗 崇“高”意识 “望”意象


【摘要】:“登高望远”起源于原始巫术宗教中的仪式活动,作为一种“民族记忆”扎根于集体无意识之中,使得“登高”这一原型意象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一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主题类型,其中的精神积淀与唐时独特的社会时代面貌、长安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一起作用于唐代长安的登高诗歌,使之具有引人瞩目的魅力。论文对唐代长安登高诗的研究分四个步骤进行:一、综合考察唐代长安登高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文人心理层面的崇“高”情结、唐前诗赋的启发以及唐代长安文化的新面貌。二、对唐代长安登高诗的内容做分类探讨,以题材分析与创作旨趣为重心,将近四百首唐代长安登高诗的诗歌内容在写景抒情的角度上进行分类归纳。三、立足于诗歌文本,从结构布局、语言风格、意境营造、美感特质四个方面总结出唐代长安登高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从而一窥其审美价值。四、撷取唐代长安登高诗中出现频率相当高且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一个意象“望”作一深入探讨,以便进一步理解唐代长安登高诗的情感内涵。登高诗虽然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题材类型,但目前对它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以唐为断代、以长安为地域限定、以登高诗歌作为考察对象的研究不但有着丰富唐诗研究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长安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增砖添瓦的价值。
【关键词】:唐代长安登高诗 崇“高”意识 “望”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一、研究缘起7-8
  • 二、研究现状8-10
  •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10-13
  • 第一章 唐代长安登高诗的历史背景13-27
  •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崇“高”意识13-18
  • 第二节 唐前登高文学的发展18-23
  • 一、《诗经》:登高文学的萌芽18-19
  • 二、《楚辞》:登高文学的成长19-20
  • 三、两汉诗赋:登高文学的成形20-22
  • 四、魏晋诗赋:登高文学的成熟22-23
  • 第三节 唐代长安文化对登高诗的影响23-27
  • 第二章 唐代长安登高诗的主要内容27-49
  • 第一节 对江山胜迹的审美观照27-31
  • 一、对自然景致的描绘27-29
  • 二、对人文景观的勾勒29-31
  • 第二节 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31-36
  • 一、言建功立业之志32-34
  • 二、抒壮志难酬之愤34-36
  • 第三节 对盛世气象的讴歌与哀悼36-42
  • 一、盛世豪情的挥洒36-39
  • 二、黍离麦秀的感伤39-42
  • 第四节 对生命意识的领悟与书写42-49
  • 一、对人生苦短的体认42-44
  • 二、对死亡阴影的摆脱44-49
  • 第三章 唐代长安登高诗的艺术特色49-75
  • 第一节 结构布局的安排49-56
  • 一、叙题细密不漏49-50
  • 二、起结有力有神50-52
  • 三、属对鲜明灵动52-54
  • 四、布局严整多姿54-56
  • 第二节 语言风格的呈现56-62
  • 一、雄浑奇峻57-58
  • 二、清新自然58-59
  • 三、华丽绚烂59-61
  • 四、含蓄悲慨61-62
  • 第三节 诗歌意境的营造62-69
  • 一、物我交感63-65
  • 二、虚实相生65-67
  • 三、时空拓展67-69
  • 第四节 美感特质的表达69-75
  • 一、悲秋意识70-72
  • 二、荒原意识72-75
  • 第四章 唐代长安登高诗的“望”意象75-89
  • 第一节 “望”意象的悲情内涵75-77
  • 第二节 “望”意象的审美心理77-80
  • 一、“登望兴悲”的心理根源77-78
  • 二、“登望兴悲”的心理过程78-80
  • 第三节 “望”意象的类型80-89
  • 一、仰望80-82
  • 二、俯望82
  • 三、回望82-83
  • 四、远望83-89
  • 结语89-91
  • 参考文献91-95
  • 致谢95-97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蓬洲;;“浑沌凿窍”看芳姿——《登幽州台歌》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2 程千帆 ,莫砺锋;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论杜甫等问题共作的登慈恩寺塔诗[J];名作欣赏;1986年06期



本文编号:785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85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6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