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与汉代阐释学
本文关键词:谶纬与汉代阐释学
【摘要】:谶纬作为汉代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其思想已渗入汉代文化的诸多方面。汉代阐释学因受谶纬的影响而被蒙上神秘的面纱,形成许多较为典型的阐释学话语,丰富并发展了汉代阐释学理论,同时对汉代训诂学及其他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绪论部分对汉代谶纬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按照地域来研究,分为大陆、港台、和国外三大方面。通过归纳总结发现,这三个地域研究成果可谓是卷帙浩繁,但依然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其中汉代谶纬阐释学颇具学术价值,有待细致分析。正文共分为四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谶纬与汉代阐释学进行分析。一、介绍谶纬及汉代阐释学语境。首先对“谶纬”进行字义阐释,以“谶”为纽带探讨“谶”、“纬”与“谶纬”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谶”包含两层含义:谶言与谶纬。当“谶”指前者时,它与“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存在交叉关系;当“谶”指后者时,它与“纬”异名而实同。其次分析汉代阐释学政治文化语境。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盛行,加之尊儒学、重经学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为汉代谶纬阐释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二、分析汉代谶纬阐释学的内在结构。首先分析汉代谶纬阐释学的主体支柱——以汉代经学为依托,具体表现为两种:依附于经,照搬经学原文,形成纬书内容;对经学进行合理的衍义,充实纬书内容。其次分析汉代谶纬阐释学的横向结构,以阴阳五行为纽带,关联“五星”、“五常”、“五性”、“五灵”等,通过层层关联形成纬书大纲,贯穿纬书始终。三、论述汉代谶纬阐释学话语,主要对三组意义接近的阐释学话语进行理论分析。首先对“见仁见智”与“诗无达诂”所形成阐释多元化趋势进行分析,发掘其阐释学的意义。其次分析“诗言持”对“诗言志”的发展,其中“持”不仅规范了“志”之内容,同时对“言”也提出了严格要求。最后分析“性本情末”与“诗缘情”的理论内涵,同时指出前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陷为后者提供了生长的空间。四、探究汉代谶纬阐释学的意义,即对汉代阐释学理论的提升。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分析谶纬对汉代训诂学的影响,汉代谶纬阐释学为汉代经学训诂注入了神学因子;其二分析“符命应受”的心理学意义,这正是谶纬阐释学之所以被认可的原因。结语部分提出由于汉代儒生具有高尚的政治情怀,以天下苍生社稷为己任,同时因深受中国古代传统天命观影响,而产生无意识心理,使得汉代阐释学与谶纬的融合更加密切,风靡汉代。
【关键词】:谶纬 阐释学 阴阳 五行 阐释话语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9
- 第一章 谶纬与汉代阐释学语境19-29
- 第一节 谶纬何谓19-25
- 一、“谶”“纬”有别19-22
- 二、异名同实22-23
- 三、求同存异23-25
- 第二节 汉代谶纬阐释学语境25-29
- 一、政治语境25-26
- 二、时代诉求26-27
- 三、文化语境27-29
- 第二章 汉代谶纬阐释学的内在结构29-41
- 第一节 谶纬阐释学的主体支柱29-37
- 一、依附于经,照本宣科29-33
- 二、他山之石,衍及旁义33-37
- 第二节 谶纬阐释学的横向结构37-41
- 一、五行为绳,,凝聚相关37-40
- 二、阐释为辅,政教为用40-41
- 第三章 谶纬与汉代阐释学话语41-55
- 第一节 从“见仁见智”到“诗无达诂”41-46
- 一、见仁见智41-42
- 二、“《诗》无达诂”42-45
- 三、“诗无达诂”45-46
- 第二节 从“诗言志”到“诗言持”46-50
- 一、“诗言志”46-48
- 二、“诗言持”48-49
- 三、“持”越“志”49-50
- 第三节 从“性本情末”到“诗缘情”50-55
- 一、性本情末50-52
- 二、“诗缘情”52-54
- 三、融“性”于“情”54-55
- 第四章 汉代谶纬阐释学的意义55-61
- 第一节“移花接木”的训诂学意义55-57
- 一、许慎对谶纬阐释理论的运用55-56
- 二、郑玄对谶纬阐释理论的吸收56-57
- 第二节“符命应受”的心理学意义57-61
- 一、“顺天应命”的原始心理58
- 二、“圣人异表”的崇拜心理58-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9-70
- 致谢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荣;西方文艺阐释学对文本概念演变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2 耿强;;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滕梅;黄勤;;关于翻译中“讹”的阐释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孙木函;;艺术审美解读的意味空间——接受美学与阐释学述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5 陈本益;;论赫施的现代形式的传统阐释学观点[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王琳;;论阿斯特普遍阐释学中的“精神”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迪[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2期
7 周莉;;论阐释学中阐释理解的超越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李宁;;阐释学理论观照下的翻译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9 饶小炜;;误译的阐释学解读[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4期
10 尚宏;;阐释学观照下的译者道德[J];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金元;;“了解之同情”——一种阐释学循环[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3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支凤宁;;阐释运作与风格标记理论观照下的文学风格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水平;阐释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创新[N];文艺报;2002年
2 北京市崇文区教师资源中心 侯令;阐释学与美术欣赏课[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姚建斌;走向马克思主义阐释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维;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翻译[D];广西大学;2008年
2 李黎;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3 刘_g;从阐释学的角度看翻译的过程[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立梅;从阐释学理论视角谈文学翻译策略[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5 常文彩;从阐释学角度论理解及其对翻译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8年
6 冯娟;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英译[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7 葛淑雁;阐释学在分析文化性误译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段艳辉;《三国演义》回目及回评翻译的阐释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胡庆;谶纬与汉代阐释学[D];湖北民族学院;2015年
10 傅颖;从阐释学角度论《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D];宁波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9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8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