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诗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张衡诗赋研究
【摘要】: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不仅在科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列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张衡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和赋上,诗、赋是其文学成就的主要方面。张衡的诗赋在思想方面深受东汉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的影响,表现了针砭时弊的政治讽谏思想、颂赞美德的教化思想、儒道兼修的经世致用思想等。在艺术形式方面,张衡诗赋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模拟之风盛行的两汉时期,张衡诗赋的一些新变尤显得弥足珍贵。汉赋主题方面,张衡既有对京都主题的继承,又在游仙主题中有所新变。在语言方面,张衡赋作既有对汉大赋铺陈夸张手法的继承、对骚体赋的模拟,也有抒情小赋清新自然的新貌。在诗歌方面,张衡是四言诗的重要承继者,同时,他还对五言诗、七言积极尝试。在汉赋体制上,张衡继承汉大赋的鸿篇巨制、雄奇之美等特点,他还转向了篇幅短小的田园抒情赋的创新。在创作题材方面,张衡对京都题材一脉相承,又将“骷髅”、“冢”引入到赋中,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张衡诗赋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继承和创新,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并在由汉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诗赋的创作题材。另外,张衡诗赋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文人自觉创作意识的萌发,这种有意识的文学创作,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及“文学自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文学自觉创作的先声。
【关键词】:张衡 诗赋 继承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2
- 一、张衡诗赋中的政教思想12-20
- (一)针砭时弊,讽谏政治12-14
- (二)颂赞美德,教化至上14-16
- (三)经世致用,兼通儒、道16-20
- 二、张衡诗赋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创新20-37
- (一)主题的继承与新探20-22
- (二)语言的摹拟与革新22-31
- (三)体制的承袭与创新31-33
- (四)题材的效法与开拓33-37
- 三、张衡诗赋的影响37-44
- (一)汉赋体制的转承37-38
- (二)诗赋题材的多样化38-42
- (三)文学自觉的先声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50
- 后记50-51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公持;;论魏晋玄学思想资源在两汉时期的先期整合[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彭春艳;;张衡《七辩》文本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05期
3 李满花;;张衡对东汉文学的创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陈君;;论张衡对汉魏文学传统的贡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陈于全;张衡文学的艺术精神与其人格之关系[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李春英;;从汉代经学的演进看汉代辞赋的创作特征——以司马相如、班固、张衡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洋;;张衡的文学成就[J];南都学坛;2009年03期
8 龙文玲;汉赋的期待视野及张衡的赋体超越[J];广西师院学报;1996年02期
9 钱志熙;;张衡和他的《南都赋》[J];文史知识;2008年05期
10 王渭清;;张衡诗赋创作与汉代文化融通[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扬;张衡诗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金锋;张衡韵文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孔英民;张衡创作新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舒;张衡论“自然之天”与“宗教之天”[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栗刘斌;张衡诗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91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9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