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中国文学论文 >

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审美流变解读

发布时间:2017-09-05 19:41

  本文关键词: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审美流变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新诗 口语 写作 审美


【摘要】:在新诗的建立之初,其发展便预示出更多的阻力与障碍,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于是,新诗的写作与审美标准始终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在当下语境中涌现出的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已经成为当代新诗批评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是相关的探讨无论在深广度上都尚且欠缺。研究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就是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将史料与典型结合,研究现象的本质。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审美流变解读。第一部分:梳理了新诗口语化写作中常出现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阐述了百年新诗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并对各现象的起因、发展与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典型事件与文本的分析,对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审美可能性予以大胆论断与小心求证。总之,对于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应该在更宽容与包容的视野下讨论,不能因为特定时期的突出文化事件,将新诗口语化写作妖魔化,要以史为鉴,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开拓新诗的写作方向与审美可能。
【关键词】:新诗 口语 写作 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1
  • 1.1 研究困境8-9
  • 1.2 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方法10-11
  • 2 新诗口语化写作的基本概念梳理11-16
  • 2.1 口语、书面语与文学语言11-13
  • 2.2 书面语改革与口语的嬗变13-14
  • 2.3 口语诗与新诗口语化写作14-16
  • 3 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流变史16-48
  • 3.1 第一次流变:白话诗的尝试16-22
  • 3.1.1“戊戌变法”前后的诗界革命16-18
  • 3.1.2 胡适及《新青年》同仁的实验18-19
  • 3.1.3 郭沫若与“五四”后新诗论争19-22
  • 3.2 第二次变革:诗学的统一化22-30
  • 3.2.1 新诗的散文美倾向23-25
  • 3.2.2 革命诗歌及其转向25-27
  • 3.2.3 新诗集体写作开启27-30
  • 3.3 第三次变革:第三代的逆袭30-37
  • 3.3.1 第三代诗学的迅猛崛起30-32
  • 3.3.2 第三代诗歌的流派概述32-35
  • 3.3.3 民间写作与下半身写作35-37
  • 3.4 第四次变革:新世纪的混乱37-48
  • 3.4.1《新世纪诗典》的潮流38-41
  • 3.4.2 从梨花体到乌青的诗41-43
  • 3.4.3 鲁奖诗人作品的风波43-48
  • 4 新诗口语化写作的审美可能性48-64
  • 4.1 素材:生活审美48-51
  • 4.2 策略:语感游戏51-55
  • 4.3 核心:生命意识55-59
  • 4.4 影响:媒介传播59-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7
  • 后记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守金;论朦胧诗的终结[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刘子木;;敞开“百宝箱”中的真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王华玲;;命运的悲歌——曹禺笔下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刘志庆;纵谈散文教学与高职学生叙写能力的培养[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怎样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陈元贵;浅论康德对克罗齐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江守义;叙事是一种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怡;王学东;;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荣光启;;诗歌的中年——论屠岸诗歌与卞之琳、冯至的关系[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霍俊明;;良知与批判之间的诗学视阈——对郑敏80年代后期以来诗论的考察[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6 吕周聚;;美国自白派诗歌与第三代诗歌的关系探源[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高红樱;;论环境审美价值的特性[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8 宋宪琳;李华;李晶;;全球化、文革后新诗和“西方主义”[A];东方丛刊(1999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七辑)[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董凯;武舞传奇的意象世界[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季春燕;论艺术班的诵读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5 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覃傲霜;论况周颐《蕙风词话》美学思想[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蕴如;演奏直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展;现代安徽诗人诗学批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99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799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f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